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对建筑隔震结构的概念、以及隔震层组成、隔震支座构造进行了介绍,概括了隔震结构的发展及工程应用情况。说明隔震结构的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筑工艺的完善以及建筑水平的提高,现在建筑施工中大量采用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但由于楼层高度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基础隔震逐渐难以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所以文章提出双层隔震的设想。双层隔震,采用在原有基础隔震的基础上,于楼层中间再添加一层橡胶隔震支座,以达到进一步削减地震的破坏作用。文中采用三种模型:无隔震结构模型、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双层隔震模型,分别施加同一地震荷载,比较三种模型的反应,对双层隔震的效果进行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双层隔震的结构在抗震性能上明显优越于基础隔震结构,其性能优化相当于无隔震结构添加基础隔震后的性能提升,适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隔震结构分为基础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而基础隔震结构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本章将从隔震支座分类、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基础隔震的最新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基础隔震结构。  相似文献   

4.
结构减震控制领域中有一种方法是基础隔震,它是利用隔震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基本周期,隔绝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由下部结构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以减弱结构的振动反应。以某框架结构为例,通过输入El-centro波、唐山波以及兰州波三种地震波至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中,分析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所出现的不同反应,最后比较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建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基于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对地震作用下传统抗震结构、纯橡胶隔震结构、摩擦滑移隔震结构和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体系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6.
从工程结构领域,对隔震的原理和特点进行评述,并分析了隔震支座的作用机理,通过一个算例对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进行对比,从而证明了隔震结构的有效性,并且从工程设计角度提出了隔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传统抗震结构、常规延性抗震结构以及以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为主要设计依据的隔震、消能减震结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重点从安全角度、减震效果、经济收益、技术先进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将隔震、消能减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体现出了前者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房屋结构抗震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本论文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简单分析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设计,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据此进行了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步骤,对于进一步优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维隔震支座是将水平隔震原理同竖向隔震机制有效的结合所形成的一种隔震结构。从专利视角对三维隔震支座的历史沿革及其在我国专利申请中的申请趋势进行了分析,三维隔震支座集结着多种隔震元件,将多种特殊功能的结构有机的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将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层建筑隔震结构对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作用,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固定高层建筑和隔震高层建筑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构的固有频率随着阶数的增大而增大;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消耗了大量的隔振能量;通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足够安全可靠的隔震系统,形成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基础隔开,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出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对地震的影响;隔振节点加速度明显降低;隔震后位移发生微小的减少。由模拟结果可知,地震破坏以水平破坏为主,震烈度决定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隔震层吸收了地震中大量的能量,隔震上部结构绝对加速度明显降低,基础隔震体系能够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某一实际工程提出了基础隔震设计方案,建立了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应用MATLAB软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层间位移、加速度等地震反应,然后与该结构不隔震时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该结构采用基础隔震可以显著地降低地震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7,(2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隔震钢结构建筑的介绍,说明了隔震技术在钢结构中应用也具有隔震结构的优点,即延长了结构基本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并满足特殊的建筑功能要求,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海南中学综合艺术楼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隔震层位于连接上部结构的斜板和地下室顶板之间。该结构前三层均存在柱距大于30 m的大跨度,最大柱间距超过45m。由于柱距过大,且还要考虑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移动空间,难以设置统一的隔震层。经过分析,在高于室外地坪1.3 m处设置整块斜板来连接上部结构,并在该板下端设计了一系列尺寸不同、位置不同的上下支墩来布置隔震支座,隔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云南科技管理》2015,(4):70-72
云南是中国内陆地震的多发区,在云南推广建筑减隔震技术对于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水平和节约工程造价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减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组成的隔震层,通过改变结构体系震动特性,延长结构周期。云南减隔震技术研发与全国同步。1993年,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隔震橡胶支座开发研究",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从实证上说明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经济实用性。建筑减隔震技术,技术成熟,可使建筑物节省造价,只要采取适宜的推广模式,就能实现以科技应对自然灾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国外几栋隔震结构的强震观测结果,证实了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减震、隔震技术是通过采用减震、隔震装置将结构尽可能与地震地面运动分隔开来,从而大大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力和能量;减、隔震支座不仅满足支承要求,同时还具备了减震、防震等功能。在此介绍了三种橡胶隔震支座:板式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其中铅芯橡胶支座以其优良的使用性能及广泛的适用性而备受青睐。文中还分析了橡胶支座的基本构造特征和隔震的基本原理,并对铅芯橡胶支座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隔震技术作为工程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具体涉及结构振动理论、综合控制理论、新材料科学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隔震技术往往采用系列隔离与控制措施,减轻或抑制受到地震作用的建筑物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而实现结构抵抗外界的振动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提高。文章着重介绍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面隔震技术的应用,以期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王有新  陶忠  赵东龙 《科技通报》2023,(7):55-61+69
由于普通摩擦摆隔震支座无法控制支座提离的情况,利用弹簧改进后,可减小提离量,且可提供一定抗倾覆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弹簧改进型单凹面摩擦摆隔震支座(spring-single concave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S-SCFPB)。介绍了S-SCFPB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通过静力平衡原理推导S-SCFPB在平面内运动时力与位移的关系式。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隔震支座进行精细化建模,并将2种隔震支座(SCFPB和S-SCFPB)的滞回曲线进行对比。利用ETABS有限元软件进行算例实体建模,并对S-SCFPB隔震结构和SCFPB隔震结构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对比两种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S-SCFPB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滞回曲线吻合较好,可知推导的理论公式较合理;相对于SCFPB,S-SCFPB的滞回曲线更饱满,说明S-SCFPB具有更好的滞回耗能能力;相对于SCFPB隔震结构,S-SCFPB隔震结构的支座水平位移和脱空位移均有所减小,说明增加弹簧装置可以提供一定的抗倾覆能力,并且对于支座的脱空提离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隔震多塔楼串联上部结构的连接板,会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而连接板能可靠传递水平力是多塔楼整体隔震结构方案的重要前提条件,若连接板提前受损或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将会降低。为保证连接板不早于上部结构发生破坏,本文以一大底板多塔楼隔震结构案例为基础,提出基于主应力的底板承载力验算及配筋设计方法,首先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大底板双塔楼隔震结构进行隔震设计,并对底板进行配筋设计和抗震性能验算,最后根据配筋设计结果,利用SAUSAGE非线性分析软件,分析罕遇地震下底板的损伤。结果表明:采用大底板多塔楼隔震方案以后,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根据主应力进行抗震设计的底板能够满足各地震水准的性能目标,罕遇地震下,底板未先于上部结构发生破坏,仍能保证结构整体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以往SMA绞线-叠层橡胶复合支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SMA的形状记忆效应,加上温感控制器,研制出SMA半主动隔震支座。分析研究新型支座的构造和工作机理,以及应用新型支座的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为半主动控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