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京城际快速轨道南京南站两端区间隧道工程,由于工程大,下穿高铁道匝道桥桩,施工风险非常高。工程施工采用矿山法技术,工程获得了成功。工程地基周围范围,隧道地层未发生变形超限、塌方,周边地层未出现明显变形,也未使匝道桥桥墩发生沉降、位移、起桥下市政道路沉降不均、出现裂缝。本文对本工程地面路上匝道桥桩情况、矿山法隧道施工方案、隧道成功下穿匝道桥桩技术等进行了详细总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运用FLAC模拟饱和土地层,完全不舍水地层及与非饱和土地层,拟采用直墙拱形隧道开挖施工方案,运用FLAC软件对3种地层开挖施工对地表的沉降量进行了模拟。得出采用非饱和土和饱和土时地表沉降都小于完全不含水地层的沉降量。  相似文献   

3.
近距离穿越运营公路的隧道施工难度大,既要保证隧道本身的安全稳定,又要控制上覆道路路面的沉降,保证运营公路正常通行,在此类工程中选择合理工法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近距离穿越运营公路隧道的5种施工工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台阶法1、台阶法2、两侧导洞法和CD法)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施工工法对于隧道围岩位移、路面沉降、沉降槽宽度等有较大影响。从路面沉降、围岩位移、路面沉降槽宽度等方面对这5种工法进行了比较,建议采用CD法或者台阶法1施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纷纷上马地铁工程项目,地铁隧道施工中广泛采用了浅埋暗挖法组织施工。由于其工法本身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地层应力场会随着地层物质的不断挖出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和沉降,进而导致地层移位和地面沉降,对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的正常使用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结合西安地铁某区间,就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相应沉降控制经验,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表沉降控制是盾构隧道施工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围绕盾构法隧道引起地面沉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先对盾构施工的原理和关键因素进行了阐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对盾构隧道的地面沉降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定性的解释;围绕引起沉降的机理,对盾构隧道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另外,对盾构隧道沉降预测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盾构隧道的地面沉降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定量的解释;最后简单介绍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措施和控制原则,为盾构隧道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GAP法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沉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AP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模型的改进和数值计算,以某地铁双圆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路基工程为依托,对双线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沉降规律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路基顶面最大沉降量为8.84mm,最大沉降坡度为0.401‰;沉降槽较平坦,形态为单峰,先行隧道施工引起的路基顶面沉降值大于后行隧道引起的路基顶面沉降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一般采用盾构掘进施工为主,在特殊地段如连续的岩石地段一般采用矿山法施工,而在本工程中岩石地层并不连续,中风化岩层在地层中呈波浪状出现,软硬地层交替出现的工程地层对采用盾构施工和矿山法施工都形成了较大的难度,而采用矿山法结合土压平衡盾构机掘进施工工艺能够很好的实现区间隧道施工质量的连续性,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成型隧道与其他盾构隧道结构的高度一致性,确保了后续地铁施工项目能够有效的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针对富水软弱围岩地层隧道,为了改善地层状况,需要对隧道前方及周围轮廓进行注浆,从而为隧道开挖支护施工创造条件,在隧道注浆过程中,既要使隧道前方及周围轮廓地层中的水排出,使地层得到加固,又要控制注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注浆压力过大引起初支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的过大变形,以及隧道上方的地表、管线、周围建筑过度的隆起上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地铁隧道注浆过程中充分应用监控量测技术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16号线万寿寺站-国家图书馆站区间隧道在砂卵石地层中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掘进,该区间全程穿越砂卵石地层,地面建筑物较多,施工环境复杂。由于砂卵石地层具有松散性,粘聚力几乎为零等特殊性质,地铁隧道开挖对地面沉降控制难度较大。以该区间土压平衡式盾构掘进为研究对象,考虑土工效应对掘进引起的地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横向地表沉降曲线沉降槽宽度小,反弯点距隧道中线近,具有明显的凹陷,纵向地表沉降历时曲线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先行沉降,到达时沉降,通过时沉降,盾尾空隙沉降,长期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10.
高原地区由于风沙天气较多,常在山坡的受风面形成风积沙地层。高原隧道的洞口段常遇该类不良地质地层,风积沙围岩白稳能力极差,开挖时极易坍塌。施工防坍塌、沉降是影响安全和进度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因素的有效方法成为高原隧道施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相对高差法来监控隧道因施工扰动产生的岩体变形,通过对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分析拱顶沉降突变、周边收敛等现象,发现隧道在破坏前围岩的变形规律,可知在隧道开挖后15天内需进行重点监测,发生围岩沉降突变的断面进行加固,对隧道围岩变形的监测和安全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前后掌子面不同间距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规律、中间岩柱围岩受力变形特征,依托实际工程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高天区间工程隧道展开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洞口切面地层沉降、纵向隧道拱顶沉降、中间岩柱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的成果:通过拱顶沉降、中间岩柱变形分析得到前后掌子面最佳的控制距离,受到偏压效应中间岩柱具有明显的叠加性,纵向掌子面间距对于中间岩柱受力具有特定影响范围,施工中通过控制掌子面间距可以有效减少中间岩柱围岩受力,研究结果有效的指导了现场施工,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隧道进行监控量测,可预测预报围岩变化、优化设计和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使工程投资经济合理。对沈长公路老岭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沉降、喷层应力、钢拱架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与否的参数进行跟踪量测,通过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及时地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对隧道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托广州已建某换乘车站的大断面隧道中洞法施工工程背景,进行了车站隧道中洞施工期间的地表沉降、洞内支护结构和围岩位移变形监测,分析了浅埋隧道中洞法暗挖施工过程中的各部位变形特征,对施工中出现的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技术措施,为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开挖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以盾构隧道下穿某地下通道为实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盾构掘进过程中,深厚素填土地段的地层变形以及地下通道的沉降规律,并提出了若干条施工控制措施。笔者研究方法与所得结论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将铁路隧道浅埋在软弱围岩下,当穿越高速公路的距离较近时使用大管鹏超前支护和选择使用两侧壁导坑法对路面和隧道顶端的沉降进行挖掘,都具有极好的控制功能,并且隧道纵向开挖范围效应和覆盖层厚度影响着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位移。本文对不能发生浅埋铁路隧道施工沉降的重要性和致使浅埋铁路隧道施工沉降的影响因素做了简单的介绍,并针对这些现象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为了能够既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行车又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对山岭隧道常规施工工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矿山法(传统矿山法和新奥法)和掘进机法,并指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指出目前国内外应对山岭隧道不良地质(软弱围岩、高压富水断层破碎带、岩溶地区和岩爆地区)的某些技术措施。对山岭隧道的一些现状进行研究,并介绍了人工地层冻结法在山岭隧道的应用趋势,当前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设计和隧道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还有山岭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启慧 《科技风》2014,(18):143-143
为明确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对路面变形的影响程度及分布特征,采用数值计算及经验公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分析。计算得出了下穿段施工引起高速公路路面最大沉降量、横坡偏压、纵向倾斜指标等内容,根据行业标准评估分析了下穿施工的安全性,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9.
金沙洲隧道下穿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金沙洲隧道下穿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枢纽段的实际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工程进展等制约因素,进行了施工方法的比选,通过数值分析手段,对不同施工方法引起的地层竖向位移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三台阶临时仰拱封闭法的可行性。提出在实施地表注浆加固、提高管棚和洞内支护参数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将原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法变更为三台阶临时仰拱封闭法,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数据反映了隧道围岩、支护结构和互通立交的变形受力处于可控状态,保证了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和互通立交枢纽安全,并且加快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20.
浅埋大断面隧道由于明显的空间效应以及断面面积、高跨比、跨度、埋深、施工方法等因素的不同,隧道在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破坏模式上常出现较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宁波大榭管廊浅埋大断面隧道进行有限元方法,模拟经济简单的中隔墙台阶法和上下台阶法,对拱顶沉降及初次支护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隔墙台阶法能有效减少拱顶沉降及初次支护应力,各项变形指标均在规范之内。本研究对此类隧道的施工与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