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相当于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在量子力学问世90年后的今天人们认识到,无论从在技术领域的重要应用,还是从对其他学科、对人类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去看,都难有其他科学分支像量子力学这样对人类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推动。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量子力学的创建历史,却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错误的认识。无论国内外,基本上都认为,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第一物理学派;玻尔是建立量子力学的核心人物,哥本哈根是建立量子力学的指挥部、大本营。事实上20世纪不曾存在一个叫做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派;玻尔也未曾指导一代年轻人并使他们成为建立量子力学的主力军;量子力学不是产生于玻尔研究所;量子力学缔造于玻恩的哥廷根物理学派,玻恩才是建立量子力学的导师和领袖。  相似文献   

2.
哥本哈根学派及其对基础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  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肯定要谈量子力学;谈量子力学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而谈哥本哈根学派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及其由他领导的哥本哈根大学尼耳斯·玻尔研究所。尼耳斯·玻尔于1885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其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1903年尼耳斯·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物理,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该实验室与德国的物理技术局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两大实验物理学研…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海森堡和玻尔关于波粒二象性争论之间的不同观点,主要关注1927年以后玻尔的波粒互补性和海森堡波粒等价性之间的争论,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解释中哥本哈根学派内部的争论及其实质,更加深入了解海森堡的物理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扼要叙述了创立量子力学关键的几步:海森伯提出用依赖于两个态的观测量数组代替只描述一个态的物理量,玻恩和约当以及狄拉克分别据此提出正则对易关系,给出量子力学的海森伯表象;薛定谔根据德布罗意波建立波动方程,给出量子力学的薛定谔表象;玻恩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诠释;狄拉克和约当分别给出量子力学的表象变换理论,统一量子力学的不同表象;海森伯发现测不准关系,给出量子力学的物理基础。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第五届索尔维物理会议,和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玻尔一直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中国科学界也一直尊敬、仰慕玻尔。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邀请玻尔访华。杨振宁曾会见玻尔。但自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对玻尔哲学观点的批判,到文革后期,苏联学者从批判玻尔转变为赞扬玻尔,中国两个刊物仍坚持批判玻尔。直到改革开放,情况才有所改变。1962年玻尔逝世,中国科学界向玻尔家属发去了唁电。自1962年起到1995年,中国有近40名学者访问了玻尔研究所,玻尔的儿子奥格.玻尔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对玻尔作了很高的评价。戈革为介绍玻尔和翻译玻尔全集奋斗了一生。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没有人对玻尔进行哲学批判,但对玻尔、对哥本哈根学派、对互补观点的评价仍是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魅力     
《今日科苑》2007,(4):1-1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与罗逊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重要论文,论文对当时流行的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观点或曰正统量子力学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从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性大辩论。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实际应用之重要,还是从对人类思想影响之深刻而言,量子力学都堪称20世纪人类缔造的最重要的自然科学理论。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对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描述,至今仍然是谬误频传;很多人所了解的依然是张冠李戴、主次颠倒的错误版本。玻恩与玻尔的学派有什么区别?玻恩与玻尔究竟谁是海森伯的恩师?玻恩与玻尔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分歧? 1921—1926年玻恩主要做了什么?玻尔能否因为曾提出氢原子理论而能被称为量子力学领袖?以这五个问题为视角,在基于文献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说明:量子力学只能诞生在玻恩的学派而不是玻尔的学派,玻恩是量子力学的总设计师,玻尔与量子力学的建立无关。  相似文献   

8.
科学历程     
正1901年12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伯诞生海森伯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小城乌尔兹伯。1920年,海森伯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转入路易·马克希米廉斯大学(即慕尼黑大学)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海森伯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家玻恩的助手。1924年9月,海森伯离开哥廷根,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奔赴他向往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1926年5月,他担任理论物理学讲师和玻尔的主要研究助手。1927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前后对日本物理学界影响很大的两次世界物理学大师的日本之行,离不开"日本现代物理学之父"仁科芳雄的长期努力。文章尝试挖掘海森伯、狄拉克以及玻尔访日这段鲜为外界关注的历史,以揭示仁科芳雄和这些世界物理学大师为日本引进量子力学、推动日本现代物理学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相似文献   

11.
尼耳斯·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在1913—1925年占据原子和分子物理学主流地位。这一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创新之处,在经验上也十分成功,这一点成为人们在早期接受该理论的主要原因。玻尔本人十分热衷于实验预测和实验检验,从未忘记一个好的物理学理论必须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将概述玻尔原始理论的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相关实验,继而介绍他在1921—1923年提出的修正模型。玻尔雄心勃勃地希望在此模型中能够用元素的电子组态来解释周期系。在本文结尾部分,笔者将简述玻尔轨道原子模型向基于海森伯量子力学的新原子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阿诺德·索末菲(ArnoldSommerfeld)个人研究日程的角度出发,回顾了索末菲对于玻尔原子模型的反应。他欣赏尼耳斯·玻尔(NielsBohr)对有关氢元素的里德堡公式的推导,但却对其模型有所批评。1913年,索末菲试图通过扩展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Lorentz)关于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来解释近期发现的帕邢一贝克效应。光谱线在电场中分裂这一发现,是其研究计划中的另一项挑战。经典理论在这两方面都失败了,因此索末菲转而代之以玻尔模型。通过量子化电子绕原子核的径向运动和方位角,索末菲扩展了玻尔模型。在非相对论情形中,他再次得到了里德堡公式(此时用两个量子数总和来取代玻尔模型中的单个量子数);在相对论情形中,他则得到了后来有名的精细结构公式。虽然关于从玻尔理论到玻尔一索末菲理论的发展一直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但从索末菲私人和专业信件往来的角度去考察这一过程中的动力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介绍玻尔的科学贡献。1929年,周培源最早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玻尔应中国两所最高级的研究院和四所最重要的大学邀请,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会见了许多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导人、物理学家和学者。中国学者称玻尔是“现代科学思想的领袖”,“原子物理学的开拓者”,“世界今日最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38至1939年,张宗燧曾到玻尔的研究所工作,与玻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次世界大战后,玻尔与中国学者断绝了来往。大战结束后,张宗燧恢复了与玻尔的通讯联系,胡宁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哲学家罗忠恕在瑞典会见了玻尔。  相似文献   

14.
余晓泓  詹夏颜 《资源科学》2018,40(1):185-194
巴黎气候大会再次明确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作为碳排放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在现行以生产者原则为主流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体系具有缺陷的背景下,对中国主张排放权及发展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聚焦学者们新提出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收益原则”,构建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戈什模型,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核算1995—2011年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国家组的收益侧碳排放及收益侧碳排放转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中国收益侧碳排放远小于直接碳排放,并且净进口的收益侧碳排放规模逐步扩大。俄罗斯、德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向中国净出口的收益侧碳排放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收益原则能够纠正生产者原则的部分偏差,建立以收益原则为基础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体系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碳减排方案,本文的研究为中国主张合理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和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胜南 《科教文汇》2012,(20):84-84,94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汉语教学中心是枫叶学校为留学生学习汉语设立的一个部门,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及留学生的管理体系,它帮助各国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语言能力。近年来,它在对外汉语界颇具影响力。笔者从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能否解释过去与未来的差异?布鲁塞尔-奥斯汀学派认为,时间之矢问题在其理论框架内已经得以解决。然而,鉴于近五十年来布鲁塞尔-奥斯汀学派对称破缺思想的历史演变特征、所存在的问题及关于其时间不对称解释的某些历史反思,特别是最近的论争,布鲁塞尔-奥斯汀学派迄今为止所运用的方法并没有以真正令人信服的方式解决不对称起源及时间之矢问题,至少是在目前的形式上。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量子革命的拓荒人和践行者,马克斯·玻恩不仅创建了孕育这场科学革命的哥廷根物理学派,而且以自己多项具体的卓越成就贡献于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然而,他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却被同行们忽视了几近30年。本文在量子力学当代发展的角度,基于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重新考察玻恩在量子力学创建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探讨其科学贡献被忽视的科学社会学问题。这里,我们通过逻辑重构历史的方式探究科学发展历史的真实,以剖析典型个案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术领袖及其个人品格在学说发展、学派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玻尔原子模型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本文通过考察尼耳斯·玻尔在1913年之前的思想发展,以及他提出原子模型的过程,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玻尔为什么从金属电子论的研究突然转向了原子模型的研究?他是如何在原子结构与光谱线之间建立不可分割关系的?他的原子模型在哪些方面突破了经典物理学?更进一步,科学家如何解决一个公认的科学理论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通过梳理对玻尔建立原子模型过程的不同解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19.
竞争情报的理论基础——奥地利经济学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竞争情报研究虽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通过引进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为竞争情报研究奠定一个经济学理论基础。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的观点和"企业家发现"的观点为竞争情报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奥地利学派强调信息的"主观发现"、强调"主观信息"以及强调定性的分析方法,对竞争情报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
Al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hina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search,we haven't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theory yet.This paper trie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s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search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Austrian School to China.The"market process"viewpoint and the"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viewpoint of Austrian school have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Austrian school's emphasis on"subjective discovery of information","subjective information"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