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民族观教育问题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要把握其理论的、现实的和价值的必然性,回答好“为何教育”的问题。要着重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回答好“教育什么”的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的形成、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扎根民族观教育的历史经验、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拓宽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方面厘清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基本思路;从健全和完善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制度法规、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建设、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的大众传媒功能等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民族观教育机制,回答好“怎么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民族观教育,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将民族观教育与国家教育、新文化载体、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傈僳族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傈僳族村寨的农业生产、生活起居和民族文化三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认为傈僳族生态观是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 ,应该以辨证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 ,并通过多种途径保护性地继承和发展傈僳族民族生态观 ,提出了民族生态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关中国古代民族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民族观的起源演化、具体内容、历史影响、儒家及历代著名人物的民族观等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大力发掘史料,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继续分层次、分阶段、多角度对中国古代民族观问题进行科学审视。  相似文献   

5.
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民族认同量表、国家认同量表、心理资本量表、民族交往态度量表,对民族地区的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和民族交往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整体情况较好;(2)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3)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直接效应显著,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可以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单独起到中介作用,也可以共同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上,首要的问题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同社会总问题之间的关系、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  相似文献   

7.
谈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力争使各民族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高校新生的数学态度是数学观普遍较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数学兴趣文理差异比较大,文科生数学兴趣普遍较低;学习无积极性,上课参与度低,课下数学活动少.民族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要从多方面进行,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态度,提高他们的汉语言能力,课下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对中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积极的、多元的、动态的数学观;应加强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施;转变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数学态度发展水平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是新时期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我院的实际状况,分析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现存的若干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对加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前提。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如何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深层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显示其内在生命特质以区别于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只在于衣、食、住、行等器物层面上的不同,也不在于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某种集体的深层文化精神。长期的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一种道德自觉的境界。可以说人伦秩序,道德教化,这是中国儒学反复论证的主题。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可以不相信宗教,却不能够不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于生死关头舍生取义。这种道德理性的力量在精神领域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不是对物质功利的追求所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12.
佤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于受其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其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在许多层面透射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效地维持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共存。解析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为当代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障碍剖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纵观国内外在线学习的研究,对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研究基本没有。该文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障碍剖析及对策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国家认同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国家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开放实验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开放实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能为学生提供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英语视听说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历史、宗教对语言的影响,以及不同民族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还可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仰总体良好,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当前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民族传统宗教惯性力的影响、信仰教育的部分内容"滞后现实"等,导致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一定比例,并呈现多元化、民族性化的特点、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乃至缺失以及部分大学生信仰呈功利化明显。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的研究,坚持科学地坚持灌输论和加大制度执行力才能有效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学校在PYP办学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PYP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深入诠释了PYP与本土化行动的理念;把PYP的品格教育目标与中国传统美德相结合确立了育“有教养”之人的德育模式;在PYP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开设了与质疑单元课程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学科课程,从而构建了“主题中心轴”课程体系;采用以质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从而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PYP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鄂伦春族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虽然人口少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历史上的多种宗教信仰、独异的自然地理环境、游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娱乐的追求孕育出富有魅力的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研究,对于推动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文山州壮族青少年应对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梁宝勇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云南文山州526名壮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五、初一是壮族青少年应对风格发展的关键期;面临应激源时,女性更多的采用行为生理、躲避等行为,男性更多的采用解决问题;独生子女以情绪发泄、寻求帮助为主,非独生子女以解决问题为主;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的壮族青少年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情绪表达、理智合理等应对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