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记叙和抒情的文章中,景物描写具有交待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等作用。但许多同学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常常流于空泛,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逼真的描写,而只是用“太好了”、“太美了”之类的词句去空发感叹,以致影响了表情达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主要以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为主,如何使人物跃然纸上,形象鲜明生动成为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子夜》“新后记”中强调要塑造“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人公吴荪甫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出一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人物形象。   《子夜》第 12章人物描写较为集中,成功的对话、心理、神态描写掀起了全书的高潮。人物出场十分直截,开头就将矛盾又焦虑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个愁结,一桩桩心事排山倒海…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曾使作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而《老人与海》则把硬汉精神升华到寓言的高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围绕“人,永不言败”的主题,在“老人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肖像描写、正面叙述、环境烘托、心理描写、对话或独白、矛盾冲突等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描写,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所谓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辞海·文字分册》)在作文中,学生不会描写者大有人在。不少学生绘景粗枝大叶,写人缺血少肉,记事三言两语。一句话,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描写的难关?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与“叙述”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描写”叙述和描写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文字再现。但叙述再现的是粗略的过程,而描写再现的则是具体的细节。例如:“太阳升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人在景观中     
郑逸飞 《新读写》2010,(3):10-10
【点评】精彩的“景观”来自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真情感受。作者对天天“见面”的学习环境作了详细的描写和思考。似乎是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场景,但是更多的是对如此的“环境”作了精辞的思考、议论。  相似文献   

6.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孔乙已》是鲁迅《呐喊》里的第二篇小说,作者的得意之作。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运用描写的手法,分别从环境、外貌、动作、对话、神态等多方面展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悲惨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1、典型的环境,预示孔乙已悲惨人生。开篇对鲁镇咸亨洒店的布局:“酒店的特殊格局,曲尺形大柜台,温酒的方法,短衣帮、长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世俗画面———浙东地方色彩的小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环境的缩影。从而使孔乙已的性格得以在这一典型环境里得…  相似文献   

8.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9.
人总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中。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密不可分。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无论写人、抒情还是叙事、记游,都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把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称作自然环境描写,把侧重于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称为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简称“写景”。它是记叙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更重要的是,景与情又往往联系在一起,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10.
侧面描写又可称为“间接描写”或“烘托”,是一种重要的描写方法。它不是直接表现描写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描写对象。它和正面描写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描绘、刻画描写对象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为主题计,文学如何描写“性”,化“性丑”为“性美”,减少“性丑”对读者的消极影响,这一直是艺术家们十分关注而至今尚未觅到良策加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作者应采用反常化比喻、通感手法、重心理轻感官和美感化语言等去描写“性”。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要求:一、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梅雨潭美丽景色的具体描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时选好景点,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间接衬托,具体描写的方法。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掌握“仿佛”、“如”、“似的”、“象”等词在比喻句中的用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相似文献   

15.
描写是指作者用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相似文献   

16.
在《祝福》的开头,作者给我们介绍“祝福”景象时,展示了当时独特的“新年”氛围,从作者所作的色彩描写上看,如果只单纯地把它看成是对当时环境的直接呈现,是对自然景象的如实表现,那就未免太简单化了。“祝福”原本是充满喜庆祥和的新年大典,和这种喜庆气氛相谐相称的自然景观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单以“灰白”、“阴暗”、“夜色笼罩”这些显示“灰暗”的色调来表现当时的景象?这显然有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领会作者在这里所作的色彩描写时,  相似文献   

17.
朱冰 《文教资料》2007,(10):93-94
《社戏》与《秦腔》虽然都描写了戏,但文中对于环境和“礼、偷”细节上的描写似而不同,二部作品中的这些审美对象反映出作者审美内在尺度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19.
李娇 《辅导员》2015,(5):47-48
辅导点拨:本文的作者能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新妈妈”对“我”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突出了“新妈妈”幽默风趣的个性。另外,作者还能适当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让“新妈妈”给人以朴实、勤劳、干练的印象。其中“愣”“笑眯眯”“乐呵呵”的神态描写很传神。小作者描写细腻,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新妈妈”对自己浓浓的亲妈情,读来很感人。  相似文献   

20.
《泼留希金》一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卑劣、吝啬、贪婪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揭露、辛辣地讽刺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罪恶,并揭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一段:(从开头起到“或者窗台上”)从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刻画主人公的吝啬、贪婪的性格特征。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还给他……大窟窿”)写泼留希金庄园外景和他的奇特装束。第二层(“他走进宽阔昏暗的门”到“或者窗台上”),写泼留希金室内陈设和他的衣着及所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