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依据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一个表述,申明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最终的培养目标,在近几年来一直是作为教育实际工作的指南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一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实际上并非无懈可击。它所隐含的两个突出问题——表述上的不当与取向上的偏差,使得教育目的的实施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表述上的不当表述上的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后,我国多次颁布的教育方针中都指明了教育目的。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在说教育目的的时候,说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该书第172页)。“我的目的是成为一个科学家”,不宜被说成是“我的要求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吧?“我的要求是走得又快又稳”,不宜被说成是“我的目的是走得又快又稳”吧?按汉语词典的解释,目的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发生了复杂的转变。但是不论其表述如何变化,本质是不变的。那么,教育目的的本质是什么?该本质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有何启示?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建国以来 ,我国教育目的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 ,其最终定位的几种典型表述是 ,培养成“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等。这些提法应该说都各有其时代性、针对性因而也有其合理性 ,但又都不够确切 ,内涵不够丰富 ,外延不够完整 ,不能充分表达教育总目的的本质和追求。本文认为 ,作为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宗旨的教育总目的 ,定位于培养“人”更合理 ,因为这更能体现教育目的的终极性、普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教育学中的教育目的理论.一股分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两部分.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作为我们制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理论基础。人们从中不难发现.这两部分只是机械地连在一起.在逻辑上并不契合,而且同样是“全面发展”的字句.其实质亦不同。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本身并不是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我国流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表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区别。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日本教育中“日本人”形象的变迁,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在制定国家教育目的中存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据此指出处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教育目的存在民族性缺失问题,我国当前的政治形势、经济全球化影响以及公共教育改革都需要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加强民族性方面的要求,关注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作者详细论述了教育目的表述的内容结构、层类结构和文字结构,并提出了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新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9.
陈鹤琴 《教育》2009,(7):60-60
活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一定会有人提出这一问题,我可以很简单的回答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国民性及现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寻找现代教育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战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与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内容较为匮乏和路径狭窄单一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凸显“文化观照”的视野并遵循“细小落实”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只是表述核心价值观的24字,还要按照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这三项标准,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这三大来源中,选择丰富的文化元素作为相应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关键有两个层面:一是建构和完善“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框架;二是探索和使用“国民教育融入法、社会治理贯穿法、宣传教育引导法、榜样示范表率法和优良品德修养法”全面协同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极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找寻现代教育改革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站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教育目的说的讨论是正当的吗 (一)“教育目的”的语言学误用及其澄清 在教育研究中,不仅问题意识的萌发是重要的,而且问题的提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准确地提出时,对它的解答才是可能的;如果它在表述上就是错误的,其结果是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会把关于它的讨论引导到完全错误的道路上去。当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实际已经踏上了错误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14.
郭扬、张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9期撰文指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几经变化,学界对此有很大争议.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目的的具体定位还缺乏统一认识。作者提出,  相似文献   

15.
有关教育目的的反思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所评析的教育目的,是指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第三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且不说把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否已超出教育方针概念的应有之义,也不谈上述的教育目的主要作为学校教育目的是否足以涵盖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宗旨,更不论在当今世界教育目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是否应让各级各类教育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多样性和独创性的培养目标,这里只想就这个教育目的本身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世代交替中的每一代人。首先是作为文化的承继者而存在的,然后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教育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要素,其功能便是使每一个个体从“自然人”逐渐转变成为“文化人”。一方面,它使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使得个体的生存与实现自身的潜能成为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有的学者称之为“基本人格类型”(basic personality type)或“众数人格”(modal personalit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民性”(mational character)。所谓“国民性”,  相似文献   

17.
浅议我国教育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想得到的结果,反思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几种表述,均存在过于强调社会服务、过于概括不利于指导具体实践等不足,要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就要更突出以人为本、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理论上的一面旗帜,又是教育实践中的行动指南。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可具体化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表述对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迄今尚未见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教育目的的明确表述。这不奇怪。在毛泽东看来,新民主主义教育旨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建设服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服务,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目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教育也要听抗战的命令,这就叫做抗战教育①”。为抗日战争服务,也就是当时教育的目的。此外,为工农群众服务,也可算是各个时期教育共有的实质性的目的。至于培养目标,因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有别,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教育目的演进遵循了"终极者"的演进路径,虽然各个时期对教育目的的外在表述不同,但实质未变。"终极者"教育目的观将人抽象化、工具化,进而盲目拔高教育的功能,形成并维持着社会分化。社会发展使教育目的观的转型渐成必然。"普通人"的教育目的观将实现人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改组,人由个人主体走向类主体,社会成为有机整体,社会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