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东西”     
俗称物品为“东西”(“西”读轻声),当与方位南北东西的“东西”有关(“西”不轻读).新《辞源》即由此推想而释义为:“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日‘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乍思之似乎近理,细思却很可疑,因为古人确实习以“春秋”指代四季,指代一年;然而却不习惯于以“东西”概括四方,概括四方的常常总是“南北”.,不惯用“东西”概括四方,正如不惯用“冬夏”概括四季——然则这里总该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在其中吧!就以“春秋”可概括四季来看,这是因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王力主编  相似文献   

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欧·亨利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以此文为视角,从题材选择、语言特点、情节安排和结局设计四个方面探析欧·亨利先生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谈谈“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使用得很频繁的一个字眼,可见大家对“读”是很重视的。“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可用《大纲》中的几句话来诠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大纲》第2面):“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  相似文献   

4.
读以致用     
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学”改为“读”——读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读书。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今天,我是一名有50多本著作的作家、学者。我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一点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阅读成就了我。我小时候,开始作文总写不好,觉得写作文很难,并由此产生了惧怕心理。后来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模范作文》,一本是《新尺牍》(书信集)。我认真反复地读了这两本书,将书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的段落”摘抄在小…  相似文献   

5.
朱志军 《阅读》2009,(6):16-16
同学们,读了《海底世界》,你一定觉得课文写得挺有趣吧? 有趣的开头——“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是呀,海底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往下读吧。  相似文献   

6.
林平 《阅读》2005,(12)
打开话匣“螳螂捕蝉”的故事出自《庄子·山木》,说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攻打邻国的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故事中有一个很有光彩的人物——少年,正是他的一席话改变了吴王的决策,扭转了国家的命运。你注意到他了吗?指南针了解人物特点的方法有许多,比如研究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宁南小学六(1)班同学这次用了一种新方法:“补白”法。他们反复读课文后发现了这么一段话,觉得很有意思: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  相似文献   

7.
关于疑问句尾的“为”字,前人注疏就有不同说法.后来各家多以语气词为是,唯《马氏文通》解作动词,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也疑为动词.而较早专论“为”是动词的,应该提到还有马志明的《论古代汉语中“为”不能作语气词》一文(1).自从《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六期刊出朱运申《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后,引起诸多争议.大家切磋琢磨,钩深致远,对“为”字有了较为深入的研讨(2).读以上诸文,颇有启迪,受益非浅.现搜补数端,不过附赘悬疣之为.其中纰缪,愿得达者教正.  相似文献   

8.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武侯墓在陕西勉县南十里的定军山西北脚下。这是自晋以来,史有明文的。比如: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用器物”; 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做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但是,多读固然可取,假若不会读也是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以读代讲,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八年冬,我曾写过一篇《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见《陕西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1期)。当时曾提出: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想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的计算与监督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后来发现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这条道路走不通,才又转向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列宁从实践中找到的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方法。这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经济政策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使自己得益不少。但作者仍觉得余意未尽,有必要从列宁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探讨这一论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离不开读,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单就朗读而言,就有齐读、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等,这里我只想谈谈师生配合读。语文课堂同其他课一样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而师生配合读正是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朗读方法。所谓师生配合读,是指融范读、报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于一体的朗读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安排“读者”是应斟酌的,否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处理好师生配合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确有很大好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说明:1.把握要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了复杂的平陆事件,特点是叙谈结合,…  相似文献   

12.
紫棘 《阅读》2008,(7):54-55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在写作“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段时,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一连几天,他琢磨着武松打虎的神态、动作。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一词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的由来,是体育史研究工作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体育》80年第9期发表的《“体育”一词在我国的由来》一文(以下简称《由来》),我觉得有商榷的必要。“体育”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近代体育传入我国后,起初也没有用这个词,而是使用“体操”一词。后来,“体操”、“体育”长期并用,直到1922年北  相似文献   

14.
说“夭夭”     
说“夭夭”对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夭夭”一词,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郑笺》则进一步发明毛说,谓诗以少壮之桃兴起“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行:出嫁。)毛、郑相得益彰,颇诱惑了两千多年众多的治...  相似文献   

15.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但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其进行黑色幽默解读的还很少。本文就是从这个全新的角度出发,揭示关联理论对于黑色幽默的强大解释力,并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欧·亨利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欧·亨利小说在我国的译介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从作品引进数量和重点、对作者作品的介绍、出版单位的规模等来看,欧·亨利小说作为翻译文学系统中的某一项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翻译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却游离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之外,没能得到赞助人的重视。以多元系统理论为视角,可以具体论述意识形态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亨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复信任安,说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写完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历史,“凡百三十篇”。这就是后来传世不朽的巨著《史记》。作者说写它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18.
“吴钩”解     
“一篇持久重新读, 眼底吴钩看不休。”十二年前,我们敬爱的叶副主席在重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文后,诗兴涌起,写出了七律《重读论持久战》一首。在这一气势磅礴、寓意深隽的诗作中,佳句泛珠,字字耀眼,上面的引句即其一例。读着它,使我们浮想联翩,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19.
我是八十年代读的中学,当年我的老师是知识渊博的人。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眉飞色舞,我们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听老师讲作家的经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巴不得老师再多讲一会儿。后来,读了师范院校而且有幸读了中文系,我希望成为我的老师那样的人,毕业之后踏上三尺讲台,成了我梦寐以求的语文老师,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对于每篇课文,我都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备课,课上象我的老师那样娓娓道来,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够像当年的我听得津津有味,可后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太大的提高。教育改革提…  相似文献   

20.
吴建英 《阅读》2014,(Z7):21-23
<正>随着课改的深入,"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精神也得到响应。然而,从现状看,一部分语文教师仍不知如何引领学生读整本书,学生阅读仍呈现出零散、无序和随意的状态。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近年来着力进行"整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