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辉 《记者摇篮》2004,(4):25-26
DV.即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DV作为媒介与受众、与市场直接沟通的平台,与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等方面紧紧相连。开发DV资源在电视新闻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历史进入21世纪,DV及家用数字系统正逐步普及,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扑面而来,加快了媒体竞争背景的演变,必然引发电视媒体自身的战略思考。个人数码摄像机的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的有个性张力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DV与媒体媒体的现状是,电视和报纸在大众传媒中占绝对份额,而广播、专业杂志等占较小的比重。总体来讲,报纸和电视占有的份额中,从最近的报表来看,报纸的创收总量超过电视,而且电视的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1998年以来整个电视广告增长势头在减缓,为什么呢?这跟中国媒体的特点有关系。现在中国的媒体从本质上讲有一个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宇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DV数码摄像机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往往将DV与家用的MiniDV等同起来。实际上,DV作为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简称,代表的是一个包括家用入门DV、家用高档DV和专业DV的庞大的家族系列。由于在电视制作中大多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1/4英寸(6.35毫米,俗称6毫米)数字摄像机,因此,本文仅对DV家族中的6毫米数字DV格式系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溶 《新闻前哨》2004,(11):66-67
DV,即digital video,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影像技术,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由于DV设备外形小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而成像质量较好,特别是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影像格式,可以进行多代复制,而且与现有电视专业格式相兼容。这种“价格平民  相似文献   

5.
人精神是当前学术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各个学科都十分关注它。人们今天如此推崇人精神,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高科技两大洪流猛烈冲击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推动社会巨大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社  相似文献   

6.
这个节目组不设记者,播出内容全靠“纯业余”的DV爱好者的作品来填充。它让原本只能作为电视受众的普通百姓.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毕蜂  吴静 《新闻界》2003,(5):62-62
自1999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DV作为一种从个人出发的影像表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尝试。一部分农民也开始拿起DV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农民拍DV,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值得引起重视。纵观当今我国的DV界,农民拍DV时间虽然短却发展很快,目前大致有三种方式存在:1.自我娱乐这是农民拍DV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大部分拥有或能接触到DV的农民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记录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断,如婚嫁、生日等。这些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往往带有随意性,远远不能…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为选择时代,电视传播正在走向成熟,加上技术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的传播能力,分众化的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体育的现场与电视传播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洁 《军事记者》2004,(2):56-57
电视与体育结缘起于1936年.电视转播体育比赛突破了赛事的时空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足不出户.甚至不用花钱就能看到精彩的赛事。转播带来的商业效益使许多电视媒体都不惜花大价钱争夺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如美国NBC曾为买下2002、2004、2006和2008年夏、冬奥运会转播权.付出了5.45亿、7.93亿、6.13亿和8.94亿美  相似文献   

10.
刘佳 《声屏世界》2005,(4):25-26
DV与电视:DV与电视的结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3年4月11日.由凤凰卫视中台主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全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该栏目对中国大陆新一代民间影像的促生、扶植、培养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使新兴的DV融入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电视上出现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影像,  相似文献   

11.
互动:电视传播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良奇 《新闻界》2005,(3):90-91
“互动”是英语“interactive”的意译。Inter是拉丁语前缀,意思是“相互的”。“active”是“积极的,能起作用的,现行的”。从对“互动”一词在语源和语意上的追究,“互动”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行为或行为可能。理论上当信息由传播者发出,单向地流往受传者时是没有形成“互动”;只有当受传者在接受了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后,作出反应,并反馈(回传)给传播者时,这个信息的回路才得以形成。可见,“互动”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一个信息流动的回路。  相似文献   

12.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因而.传播媒介被称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镇”。在传统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完成的.而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正越来越明显。电视作为在所有传播媒介中影响面最为广泛、青少年接触最多、对青少年也最有“磁性”的大众媒介.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更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代电视传媒所传播的节目族群中,有一类节目以其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吸引着中国观众十余年来的密切关注。这类节目既不是像新闻、资讯类节目那样,因其自身内容的“易碎”品性而被观众迅速不断地“弃旧图新”;也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因其很大程度的市场化操作导致对观众口味的一味迎合,而“只领风骚三五天”。相反,这类节目以其自身题材的平民化、大众化,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形式的追求“纪实性”、过程相对完整性,特别是以其自身内涵的极富人关怀特征,而在观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许多节目对观众心灵世界起到了无声的抚慰、滋养、丰富、升华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平民化风格日益突出,一向以平民化著称的民生新闻更是经常把直接服务观众与新闻报道工作在实践中巧妙地统一起来.例如,栏目组经常面向观众组织各类服务性的"活动报道"(下文简称"活动报道")以促成平民反映强烈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似乎总是与普通人题材联系在一起。普通人题材既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普通人群也正是依托电视纪录片才开始走上屏幕的。大量凡人小事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某些既有的电视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纪录片对电视的平民化发展的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月会  马容 《档案时空》2001,(5):36-38
只要一打开电视,你便可从众多的电视台新闻报道中看到有关特困学子、贫困病、无助老人等等向社会寻求帮助的报道。电视为急需帮助的人发出信息,引起热心观众的同情,使社会各界纷纷解囊相助。这种新兴捐助方式的出现不好妄评,现摄录下几组镜头观之:  相似文献   

18.
卢锋  徐成芝 《视听界》2002,(3):42-43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样,科技知识或者说科技信息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是体现科技价值,有效利用科技信息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普及科学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倡导科学思想与方法.是作为社会主义大众传媒的电视事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电视事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觉承担了这一任务。从最初不定期播出少量的科教影片.到现在大量科普节目、栏目、科技新闻.甚至专门的科教频道出现于电视荧屏.中国电视科技传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体现了其不断适应大众需要与社会变革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2005—2006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统计,2005年全球的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1.7亿,比2004年增加了4000万。其中,美国的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900万,超过了电视用户总数的20%,英国达到了2500万户,据相关部门推测,今年年底我国的数字电视用户将突破1000万大关,到2008年,将突破2000万。而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模拟转数字”的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