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士生,全称“博士研究生”。所谓“博”,就是“广取博纳,博采众长”;所谓“士”,就是“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所谓“研”,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究”,就是“正本清源,寻根问底”;所谓“生”,就是“创造创新、生机勃勃”;而所谓“博士研究生”,就是在学术方面博采众长、切磋琢磨,创造创新,在生活方面生机勃勃、生意盎然,在精神方面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  相似文献   

2.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两”在表数量时和“二”的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完全一样。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它们。⒈“两”是确数,表示事物的多少。“二”不但是确数,而且还是序数。如“第二”、“二年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次革命”与“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不同的。⒉读数目字,读小数、分数时,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零点二”,“五分之二”。⒊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在“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纵的方面剖析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并从“大道无形,美在本体”、“大制不割,美在自然”、“大音希声,美在含蓄”、“高下相盈,美在中和”、“大巧若拙,美在悖谬”、“物壮则老,美在阴柔”、“恍兮惚兮,美在朦胧”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写错别字,如把“威胁”写“危胁”或“危协”,把“统治”写成“统制”,把“袁世凯”写成“袁土墩”,把“片面”写成“偏面”,把“资政新篇”写成“资政新编”,把“黄宗羲”、“王羲之”写成“黄宗曦”、“王曦之”,把“辛亥革命”写成“新亥革命”,把“洪仁歼”写成“洪仁轩”,把“镇压”写成“振压”,把“导致”写成“导制”或“导至”,把“遵义”写成“尊义”、“尊议”,把耦犁、曲辕犁、伊犁的“犁”写成“梨”,等等。  相似文献   

7.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愤悱”是指学生,“启发”是指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调查研究,当学生欲知而不知,想说又说不出时。就是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与“悱”的状态,这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在此时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启发诱导,学生即意开词达、豁然开朗,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肖家芸 《中国德育》2007,2(6):75-77
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所谓“文以载道”,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开发。在“文”不同、“道”有异的情况下,德育资源的开发应以“文”为本,因“文”取“道”;在“文”不同、“道”相同的情况下,则要连点成线、整合强化;在“道”相同、“文”有异的情况下,须各有侧重、互动互补。本文拟以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华东师大版)第一册为例,就高中语文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开发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吃饭”、“吃药”、“吃香”、“吃惊”、“吃力”等词语中都含有“吃”字。这个“吃”字在英语中,不能一概简单地都用eat来表示。“吃”,怎么“吃”,“吃”什么,都需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下列各句中都含有“吃”这个字,若用英语完成这些句子,你觉得“吃力”吗?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13.
郭文婧 《生活教育》2012,(13):14-15
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季,各高校疯狂比“搞怪”毕业照,在网上引起阵阵围观热潮,褒贬不一,有上纲上线的批判,也有无底线的宽容。前几年,露露美腿,秀秀丝袜,今年继续有,但已经不“潮”了。今年,“保安伸懒腰”、“露肚脐”、“绿军帽”、“海魂衫”、“五道杠臂章”……“穿越版”、“新娘版”、“复古版”、“恐怖版”、“干手观音版”……应有尽有。总之,那种传统的正儿八经、正襟危坐式的毕业照,已经不符合当今90后毕业生的“口味”了,他们追求的是特立独行和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14.
快乐学历史,轻松促创新。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应该“活”起来,应该让学生变“静”为“动”,变“练”为“用”,变“学”为“玩”,让学生“悟”在其中,“获”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样的合作、探究,才能让学生领悟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自建的英汉影视台词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高频短语“Come on”的语义交际功能及翻译情况。研究表明:“Come on”可以实现包括“催促”、“物理移动”、“挑衅”、“劝诱”“鼓励”、“请求”、“衔接”、“感叹”、“允诺”、“埋怨”等十一个语义功能,体现出此短语功能的多样性和繁杂性。此外,在实施不同的功能时,翻译也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有很多古汉语的虚词,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的“毕”是副词,有“全”的意思,与“原形毕露”的“毕”一样。“相如既归”(《廉颇商相如列传》)与成语“既往不咎”中的“既”都是“已经”。 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相当普遍,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保留在成语中,例如古文的“亡”有“灭亡”、“逃亡”、“死亡”和“丢失”等义,都分别保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亡命之徒”、”家破人亡”和“亡羊补牢”等成语中。再如“负”,“负隅顽抗”、“忘恩负义”、“负荆请罪”、“身负重担”等成语,分别是“凭借”、‘’违背…  相似文献   

17.
在瞿秋白同志“江南燕”精神的指引下,学校秉承“百年江小,励志树人”的办学宗旨,在继承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铸就了“江南燕”的特色品牌。“领头燕”高瞻远瞩,开拓创新重规划、注重细节抓落实、争先创优迈新高;“争春燕”辛勤耕耘,师德高尚凝“燕之魂”、业务精良塑“燕之魄”、科研创新立“燕之脊”;“小小燕”振翅高飞。传承凌云之志、依托形象激励、追梦展示风采。  相似文献   

18.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9.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20.
《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元代北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俺”、“您”在直译体文字中分别对译蒙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在一般语体文字中,“咱”、“咱每”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俺”用为排除式。“伊”只在叙述案件经过及对案件定性的场合出现,反映的是吏牍公文的行文伎俩,并不代表口语。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