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随着数学理念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在设置和实施方面都在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具体含义与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双基”的教学,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多讲、苦练,也不意味着为技巧化的训练而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上过度下功夫.这需要对“双基”的理解与掌握进行正确评价,及对数学“双基”教学新的认识和改进,从而促进数学“双基”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数学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充分反映着数学课程的根本变革,而这根本变革的基础,又是来源于对数学概念客观而科学的界定。一、从数学概念的新的界定认识数学教育的作用众所周知,数学曾一度被界定为“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这说明上述概念是一个重在突出“纯数学”相对静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以前数学课程重“双基”的前提下是适应的,那么,当数学发展到今天,当人们认识到“纯粹数学几乎所有的分支都获得了应用的渗透”时,当人们认识到“数学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范围而…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这其中“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通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阐述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为让广大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理解《标准》的目标内涵,本文将分别对这四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内容逐一进行阐释。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以及探索规律。这些内容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基行。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5.
叶柱  王霞菲 《云南教育》2004,(16):29-31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生活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有这样一段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具体目标。其中“数学思考”这个目标对指导数学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频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进入实验区,这就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由于新“标准”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具体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施教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材将陆续投入使用。为了加强数学教学的前瞻性,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笔者愿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将“解决问题”贯穿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显然,“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更需要获得作为数学灵魂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基”与“双基教学”:认知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打好基础,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一直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特点.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双基”与“双基教学”又表现出了新的关注.例如,这就构成了2 0 0 2年1 2月在苏州召开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的主题.一般地说,“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的界定与发展”显然更应被看成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1] ,从而,就“双基”与“双基教学”的问题而言,我们也就不应采取简单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而应从理论高度对各个相关问题做出深入分析,从而就能在课程改革中很好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并切实…  相似文献   

11.
数学的发展 ,一日千里 ,为了帮助读者在浩如烟海的数学文献中了解新的数学分支和检索新成果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图书分类法》这种理论划分下的数学内容。《中国图书分类法》将数学传统地划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古典数学、中国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 ,代数、数论和组合、数学分析、几何和拓扑、动力系统理论 ;第二部分包括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 (数学理论 )、计算数学、应用数学。下面 ,分别介绍这两大部分的基本内容。(一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介绍基础数学。其中 ,古典…  相似文献   

1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一致的。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获得数学堆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提出,是将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看作是一种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究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晚过:“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仪仪从...  相似文献   

14.
朱刚 《考试周刊》2023,(12):85-88
“双减”政策的颁布和推行,对初中学校数学教学“减负、提质、增效”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而要达成“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切实贯彻“双减”精神,教师就应当着重改变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样态,不断激发数学课程的活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优化配套的数学教学指导服务,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在教学设计、教学样态、教学场域、教学特色等方面不断凸显出“双减”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总体方向,使得学生能够在高效优质深度的数学课程的带动和熏陶之下,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探寻到数学的本质,并最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遵循“新课标”精神,彰显学生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总原则,也是数学教学的总指导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眼中有人,将数学课程目标现实化;要心中有标,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化;要行中有养,将数学课程实施自主化;要评中有向,将数学课程反馈多元化.立足“课标”重素养,根植“基础”重发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然性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并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可见,“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目标。就“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而言,具体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创新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严彩英 《陕西教育》2007,(11):84-84
多年来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比较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是留下很深的人为编造的痕迹;几何、代数都是按着各自的体系,以直线式结构发展,相互之间联系不多”,更谈不上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内容编写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学习,对数学应用往往是轻描淡写,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学生数学学习“重理论,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重应试,轻创新”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拓展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1引言 “过程”哲学观是对数学课程内容的一种看法: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的发现与推导过程、概念或原理与外部的联系及与内部的联系的探索过程、概念或原理的特殊化及一般化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其中关于“数学思考”这一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让“思维体操”贯穿于数学课堂始末。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就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来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