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感情纯真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走满含委屈前来求助于你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新三年,旧三年,拼拼凑凑又三年”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  相似文献   

2.
当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同学们感情纯真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走前来求助于你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堆里抽出一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匆匆走上讲台……我想提醒你一句:老师,你真的是“老”了。即便你还很年轻,但你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你自认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你一定染上了一种心理疾患———“职业倦怠症”。“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教育》2004,(6):90-90
汤阴一中的每一方水土都会育人,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它叮嘱你“先成人,后成材”;它激励你“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它要求你“三年成才,不留后路”;它鼓励你“知耻而后勇,奋发而图强”;它掷地有声地告诉你:“失败从迟到开始,散漫是万恶之源”……  相似文献   

4.
变"职业倦怠"为"职业眷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曰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人们称之为“职业倦怠症”或“职业高原期”。实际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此种现象也并不鲜见:工作了几年的老师走进校园,孩子们一声清脆的“老师好”恐怕再也无法让你有丝毫的心动;当老师走进教室,学生那感情纯真的诵读有时也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看到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同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夜晚,当你  相似文献   

6.
张慧君 《宣武教育》2003,(12):43-43
课堂上,同学们一边表演,一边吟唱着,我们大家在一起,你对我,笑嘻嘻,我对你,笑哈哈,亲亲密密如一家。假如我要碰了你,马上道声“对不起”;见我道歉有诚意。你会说句“没关系”。假如你能帮助我,马上道声“谢谢你”;见我致谢懂礼貌,你会说声“不客气”。  相似文献   

7.
严卫林 《师道》2005,(5):10-10
一天,我到教师办公室走走,看到三A班的六个任课教师正围着学生胡恒,你一言,我一语。六个教师轮番“轰炸”,全面“夹攻”:“胡恒,你的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将来考重点高中、上大学简直易如反掌,而你却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想读一所中专学校,将来当个水管修理工。”数落之声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8.
郭成峰 《师道》2003,(6):22-23
我现在大小也是个官儿———副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我可以行使我的权力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孩子就像是一群活泼的小动物:爱蹦爱跳的小兔,多嘴的鹦鹉,巧嘴的八哥,狡猾的小狐狸,执拗倔强的小牛犊,好斗的小老虎……撒开欢儿,够管的。你看班主任愁得饭不香,觉不甜,自然,我这个副班主任也要尽心尽责了。因为一个班里随时都可能有唇枪舌战或是拳脚相见的“武装冲突”,如果光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当你看到自己的课那么引人入胜的时候;当听到学生站到你面前,笑容可掬地喊你一声“老师,您好!”的时候;当他们…  相似文献   

9.
毕业骊歌     
《广西教育》2006,(7C):8-9
弹指一挥间,三年过去了,教室里留下了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洒下了我们的汗水,宿舍门前的那棵大榕树印上了我们成长的足迹;而产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恩恩怨怨,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追求……也都将在这里划上一个句号。即将毕业离校的你,也将和我们的“初中生”道一声拜拜,  相似文献   

10.
火车语言     
火车语言“火车语言”内容丰富,“词意”严谨,且大多是“世界语”、“标准化”。“一长三短”,这是火车发出“呼救”语言。“汽笛一声长鸣”,这“一声长鸣”正是火车的语言,它是火车“启动”语在告诉人们;“我向前开动了,请注意安全!”如果你听到的两长声鸣笛则是...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考佳作,有的富有哲理,蕴涵深刻,令阅卷老师玩味沉思;有的感情真挚,富有诗意,使阅卷老师沉醉其中;有的机智幽默,出语诙谐,使连续读卷、眼睛已十分疲乏的阅卷教师,会在一笑中进入那特殊的谐趣境界,被你征服,慷慨地打出高分。江苏盐城市2002年中考作文的话题是“靠”,有位考生拟题《战“痘”记》,叙写治疗令人烦恼的青春痘不能“靠”乱投医,只能“靠”科学疗法的经历,文章结尾写得风趣极了:“镜子中,我脸上的‘小痘痘’‘大势已去’,只有三个‘残兵败将’还在‘坚守阵地’。看来与之道一声‘再见’,为期不远了。”多…  相似文献   

12.
当你为女儿付出种种无私的关爱却被女儿误解甚至抛弃时,你是否陷入消沉悲哀而不能自拔,是否会选择情感转移以求得心灵宁静?《不锁的门》奏响了一曲立意高远的动人之歌,文中的母亲一步一锤,锤锤敲击读者的心灵,步步激起感情的波澜:母亲多年来从未放弃努力,“听说了一点关于女儿的下落”,便“立刻”去寻找,一层;她抑制亡夫之痛,未因“日见苍老”而悲伤绝望,她的自画像竟是“微笑着”的,二层;自画像顶部的一段话“我仍然爱你……回家吧”情真意深,一个“爱”字,一个“仍然”,一声“回家”的呼唤,体现出母爱的博大与宽容,真…  相似文献   

13.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4.
呼唤宽容     
宽容是心与心距离的缩短,宽容是心灵与心灵火花的碰撞。宽容是月亮,柔柔的光滋润我你他;宽容是太阳,炽热的情感化解心田的隔阂。有了理解,就有了宽容;有了彼此的宽容,就有了彼此的理解。宽容和理解是孪生姐妹。当你打碎花瓶,你渴望宽容;当我倍感失落,我期盼宽容。一句“我做得也不对”升华情感;一声“没关系”沐浴春风细雨,使我们心心相印。天空容展翅,大地容耕耘。雨水在宽容中融汇,血肉在宽容中生存;泪水因宽容晶莹,友情因宽容诚真。因为宽容着生活,所以生活得宽容;因为宽容着工作,所以工作得宽容。呼唤宽容。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15.
总的来说,英国人表示礼貌的习俗一点也不拘泥,见面时的问候也不复杂。比如,说一声“早安”,或者隔着马路亲切地招招手,就已令人十分满意了。人们只有在初次引见,或是在特殊的场合,或是在表示赞同或祝贺时才握手。所有的礼貌都基于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关心别人同时也很得体地感谢别人的关心。在麻烦别人时,比如从别人前面穿过、打断别人的谈话、或向陌生人打听,要先说一声“Excuseme”表示歉意。“Sorry”是对偶尔打扰或失礼表示后悔。当你无法同意某个请求或暗含的请求时,如“我能借用你的笔吗?”、“现在几点了?”或“有没有7…  相似文献   

16.
提刮气象,你可能会很快联想到“天气”和“气候”,这三个词每天都会在报纸、收音机以及电视中出现。每天早}:当你上学的时候,家人总会提醒你,今天预报有雨,记得带雨伞;  相似文献   

17.
用眼神组织教学三例当课堂秩序不尽人意时,有的教师常常是雷雨交加他“损”学生一通,以此来恢复课堂的安静。其实,这样做极为不妥,易命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而如果能注意用眼神这一无声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则会收到另外一种效果。例一:当你登上讲...  相似文献   

18.
如今,“拿起表扬的武器”已成为老师们的口头语,但是泛滥的表扬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学生”、“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等等类似的赞美语言,而期末考试后那一张张贬值了的奖状更显示了表扬的苍白无力。君不见,在发出你的赞美的时候,这位同学是否真正受到触动?其他同学那“嘘嘘”的嘲弄声便是最好的回答;君不见,在你挖空心思给学生们编上这个“星”那个“能手”打算给他们些成功感受的时候,他们脸上所流露出来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足以给你的表扬“降降温”了。我便是亲耳听见学生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如果不深层地探究的话,文学艺术与科学至少有一个相似性总还是明显的,那就是都分门别类,每个门类下还分小的“子类”……一个人终其一生能搞懂一点点科学,就已经很不错了,横跨几个领域的大师已荡然无存;在文艺领域,“大师”倒还是不少,什么三栖明星、画家当导演、主持人拍电影等,你只要别当他回事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20.
无聊的时候,我会打开电脑登录QQ,和既陌生又熟悉的“朋友”们聊天,让多余的时光悄悄溜走;当思念来到的夜晚,我会为远在异国他乡的亲朋好友发一份电子邮件,送一份祝福、道一声珍重;闲暇之时,我会到网上“冲浪”看新闻。点击间,国际国内最新动态、各行各业热门话题尽收眼底,快建方便、轻松自在。查资料、看球赛、买东西…..从学习交流到娱乐休闲,无“网”不在、无“网”不能,“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信“网络”两个字已不再是我们的陌生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