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过学习过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去探寻它的几何意义,并将其几何意义应用于等式和不等式证明题中,启发思路,简化证明过程,感受数学之美妙,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吴璋 《考试周刊》2013,(58):60-61
双课堂教学是近几年提出和实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它能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手段把学生和老师紧密联系起来,让老师的教学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中能充分发扬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更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本文以《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双课堂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设直线l与x轴的夹角为α,A,B是l上的任意两点.(1)若A、B两点在x轴上的射影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则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在求解某些数学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直角坐标平面xoy内,对于两定点P1,P2及定直线l,将平面xoy沿直线l折成大小为θ的二面角,本文给出了折叠后P1,P2的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7.
两个猜想的证明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王校明两位老师在文中提出了三个猜想,笔者经研究现各给出其中两个的证明.  相似文献   

8.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X1,Y1)和B(x2,Y2),直线AB的斜率是志或倾斜角是a,  相似文献   

9.
《中学数学教学》2012年第4期登载的"2012年安徽中考数学一道平面几何试题的研究"一文(下称文[1]),以一道中考几何题的探究为起点,经研究,得到了三角形周长等分线的两个饶有趣味的性质定理,并于文末提出了一个猜想命题.认真拜读,受益匪浅,较有启示.其中文[1]的猜想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经反复思索、探寻,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13年的高考中,湖北文科卷14题、重庆理科卷7题考查的都是同一个题根,而这个题根在近些年的高考中屡次被考到.下面谈谈由这个题根如何命制各种考题.题根已知圆C:(x-a)2+(y-b)2=r2和直线l:Ax+By+C=0相离,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则圆上的点到直线l最大的距离为d+r,最小的距离为d-r.命题视角1将圆和直线特殊化,利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命题,或者将背景圆换成其它二次曲线,体现方法的迁移  相似文献   

11.
12.
给出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在求解某些数学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角形的Fermat点问题的结论和三个引理,证明刘健提出的涉及平面上任一点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之和的一个猜想不等式.  相似文献   

14.
统一证明涉及三角形内部一动点的两个猜想不等式,比较其与已知不等式的强弱关系,然后提出五个相关的猜想.最后运用已知不等式简证Erdos-Mordell不等式.  相似文献   

1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x,y)到直线Ax+By+C=0距离为d:|Ax+By+C|/√A^2+B^2.本文通过引入函数y=f(x),借助该公式可解决一些与函数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已知:如图1,l1∥l2∥l3,l4、l5分别交l1、l2、l3于A、B、C与D、E、F点.求证:AB BC=DE EF.在讲授这个定理时,老师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证明,即把AB BC的比值分为正整数、分数、无理数三种情况,结合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给予证明.特别是当AB BC的比值为无理数时,采用近似值,利用逼近法进行描述性说明该定理成立.但是这种方法并非严格  相似文献   

17.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是EF^2=m^2+n^2+n^2+d^2&;#177;2mncosθ,课本(高二下B)上多次出现这个公式及应用。如第46页例2,第47页课后练习第3题,第50页例2,第5l页7,8题等。  相似文献   

18.
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证明.在原《立体几何》(乙种本)第42页用了一页的篇幅。在人教社新版实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下B)第50页改用向量给出新颖的证法.公式中θ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使用中需要确定2mncosθ前的正负号.同学们往往习惯性选取负号,不知何时选用正号,构成教学难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91):65-66
当前地理课上关于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都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公式,学生只需直接套用公式即可算出答案.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对公式的应用范围理解不深,即经、纬度相差很大的两个点不能套用该公式.为此,作者在深刻理解并深入研究高中数学知识后,发现应用高中数学知识即可给出精确的公式.通过实例,与目前高中阶段应用的公式计算结果相比较,可看出后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公式的理解,又激发了其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