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立女子最高学府,本文拟个案研究,探讨其发展概况,办学模式,学生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使我们一窥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概貌。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除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存在广泛的日常交往,因交往主体与交往空间的不同,可概分为校外场域的私人交往、学校场域的教师交往和课外场域的师生交往三种类型。登门互访、结伴出行、鸿雁传书、电话通讯等不同交往方式,校务讨论会、游戏活动、指导社团等各式交往活动共同构成了教师丰富多彩的日常交往图景。当前大学教师应通过多种交往形式,促进日常交往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感情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师与朋友、同事、学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读者检索信息的方式和信息环境所发生的改变,中等师范学校的图书馆服务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够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需求。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对于中等师范学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理解进行了相关阐述,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时期,随着新教育的推进,宝安县的教师教育渐渐步上正轨。民国前期主要是通过宝安县教师社团组织活动和办期刊杂志宣传推动的。民国后期宝安设立了正规的教师教育机构简易师范学校,以培养宝安所需师资。宝安县立简易师范极为重视未来教师的专业思想教育、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鉴于师资匮乏,简易师范不能满足全县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广东省教育厅令宝安县申办县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的师资,结果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后,"蒙养园"制度确立,体现了推翻帝制后学前教育观念的转变,但它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五四运动后"幼稚园"制度的确立,改变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没有独立地位的局面,确定了幼稚园在学制系统中第一阶段的地位。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嬗变,拓展了学前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唤起了大批学者探索、建立和发展中国化、科学化学前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学前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论宣扬和政府当局的全面推动下,乡村建设运动蔚然兴起.乡村师范学校被赋予培养乡村师资、普及乡村教育、实现乡村自治和改造乡村社会的责任,陶行知兴办的晓庄师范成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乡村师范、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存在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乡村师范为共产党早期活动提供了革命温床和生力军,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论宣扬和政府当局的全面推动下,乡村建设运动蔚然兴起.乡村师范学校被赋予培养乡村师资、普及乡村教育、实现乡村自治和改造乡村社会的责任,陶行知兴办的晓庄师范成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乡村师范、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存在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乡村师范为共产党早期活动提供了革命温床和生力军,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冯晓敏 《江苏教育》2014,(11):72-75
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制度的变迁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政校关系及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通过对相关内容历史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限的划分,且注重机构的工作效率问题;大学区制的探索体现出民国政府对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积极态度与勇于突破自我局限性的勇气;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相关阶段的办学行为,也为社会关注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制度的变迁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政校关系及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通过对相关内容历史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教育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限的划分,且注重机构的工作效率问题;大学区制的探索体现出民国政府对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积极态度与勇于突破自我局限性的勇气;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相关阶段的办学行为,也为社会关注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新疆的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0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内地各省推行保甲制,由于新疆情况特殊,直至1942年才开始实施。保甲制度在清查户口、维持社会治安、组织民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对新疆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11.
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一时期的有关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制度规定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侧重教学业绩、力求"技能"与"能力"的全面关注、注重内在品行、关注专业发展,主要由学校采用观察的方法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成为对中小学教师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的反思,启示我们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的发展中,应构建完备的考核制度体系,实现"管教评"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张伟  管平 《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1):59-61
建立高职毕业生延伸服务体系,需依托“两项”条件保障和“三个”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延伸、创新创业延伸、岗位技术延伸、继续教育延伸、心理及职业辅导延伸等服务.这一体系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学校就业工作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实现就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推广是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改进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技推广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从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战乱三个时期对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农技推广体系演进过程、推广内容和支持体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发展的特点及启示,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是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效果顺利达成的保障制度。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经历了清末建立到民国时期的不断完善两个发展阶段,其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纵观20世纪前半叶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可以发现: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自清末制定始,呈不断严苛之势;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中弹性过大,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在中国近现代函授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探讨英文科的奖励制度构建和实施情况对于深入了解其办学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英文科动态性地构建了一套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类的奖励制度;这套奖励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函授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上述奖励制度对当今的高等函授教育及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抚恤制度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有了统一的规章,湖北地区的抚恤制度虽然制定较早,却变动频繁,其具体的实施,亦一波三折。抗战以前,省主管当局在处理此类抚恤事项时,并无统一标准。抗战及战后时期,由于物价飞涨,对中学教师的抚恤仅具有象征意义。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局的频繁变动和时局的动荡,导致教育经费缺乏,以至于相关的制度在制定后无法实施和履行。  相似文献   

17.
比较分析01后小教师专毕业生与中师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形成原因。主要采用卡特尔16PF对心理素质进行评定,结合其教学实习表现和笔的观察了解。01届小教师专毕业生与中师毕业生在L、Q2、X1、Y3和A、F、H、X2、Y1、Y2等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差异,教学实习效果的差分比较明显。01届小教师专毕业生的小学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中师毕业生有显的差距,但其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对前途的优患意识、人格特征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潜力比中师毕业生有显的优势。主要是由认识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初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民国的助学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尝试。即近代的助学制度由清末的膏火转化为民国时期的公费、免费、奖学金和贷学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民国时期助学制度的鲜明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性的实现。民国时期的助学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自近代产生以来,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与师范教育的发展水乳交融,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变迁是其嬗变的内在逻辑。近代师范教育学费制度的发展还彰显出鲜明的本体特征:框架体系日益明晰,免费政策贯穿始终,法治化进程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20.
留日教育是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日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此为对象,考察和分析民国留日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及其成因,并试图分析民国政府在留日学生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