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偶式育儿"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实践领域中受到热议的现象,它与单亲家庭、隔代抚养既有相似性又有显著区别。就其显著区别而言,这一现象揭示的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分工的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不满或抱怨。"丧偶式育儿"有四种类型,即"典型的丧偶式育儿""形式上的丧偶式育儿""潜在的丧偶式育儿""非丧偶式育儿"。基于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2019年《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从总体发生率来看,"典型的丧偶式育儿"并不普遍,但是其对孩子个体发展的负面影响广泛存在。"丧偶式育儿"的本质是夫妻关系不融洽,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质量不佳。"丧偶式育儿"现象揭示了父母之于家庭教育的责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做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责任观、倡导父母共同担责、重视和谐夫妻关系的建构将有助于降低"丧偶式育儿"的发生,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个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子提 《家长》2022,(2):15-16
"法不入家门"成为过去式 近年来,许多未成年人或误入歧途,或因心理问题而引发悲剧,追根溯源后会发现,问题孩子的背后,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家庭教育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是一个人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出生后的前6年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和生命底色.如果家长因不懂家庭教育,采取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性格方面...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如军校教官般直截了当、雷厉风行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动辄大喊大叫,给孩子灌输"军令如山"的思想,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网络上曾经流传着一个"咆哮爸"的名词,源于一篇中学生作文.文中写道:"父亲爱咆哮,母亲爱尖叫,他们总是不断对我发动进攻,目的只有一个:让我学习."不少网友跟帖表示:这是时下十分流行的"咆哮"式教育,甚至还有家长组成"咆哮爸联盟",因为他们信奉教子原则: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长,咆哮是一种严格的爱.  相似文献   

4.
最近,论坛上一篇中学生作文引出了"咆哮爸"这个概念。孩子在文章中写道:"父亲爱咆哮,母亲爱尖叫,他们总是不断对我发动进攻,目的只有一个:让我学习。"而不少家长跟帖表示:这是时下十分流行的"咆哮"式教育,甚至还有家长组成"咆哮爸"联盟,因为他们信奉教子原则: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长,咆哮是一种严格的爱。在我们周围,经常能看见咆哮的父母:孩子不做作业,父母严令"还不赶快回房间";孩子不愿意上补习班,家长便说"这事  相似文献   

5.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曾对父母育儿心理进行过经典的评论:"有两种父母,一种把孩子当宠物养,让他们幸福快乐;另一种把孩子当猪养,为了自己将来有肉吃.殊不知,宠物长好了其实比猪还贵."这是一位经济学家从投资和回报的角度分析父母的育儿心理,也风趣幽默地概括了两种家庭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6.
正当一个"天使"降临,于是一段美好的爱的旅程开始啦,《父母必读》杂志和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送上《家庭育儿百科》,一本伴随孩子出生到长大的礼物。《家庭育儿百科》一网打尽孕晚期的注意事项,以及新生儿到学龄前期孩子的身心问题,您值得拥有!权威的作者队伍《家庭育儿百科》的作者队伍全部是国内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由儿童健康、儿童营养、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等领域一流专家审定。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以其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而广为大众青睐,被人们称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随着博客类型与功能的逐步分化,以儿童家长为参与主体的育儿博客逐渐成为网络热门现象.2006年,国内第一家专业育儿博客"贝贝客"在上海上线,从而成为育儿博客专业网站的先锋.此后,相继涌现了"宝宝树"、"育儿园"、 "儿童博客网"和"妈妈说"等众多相关网站,大批幼儿园也开通家长博客作为家园合作的新平台.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到"育儿博客"行列,不仅形成了一股网络热潮,也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有效地运用育儿博客辅助家庭教育,以便提高家庭教育效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刊载施芸卿文章 如何激活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动力?对家长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父母通过爱和言传身教,让孩子内心充盈、学会自主,这正是学校和机构不可取代之处.  相似文献   

9.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孩子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困难、孩子的愿望、孩子的脾气,如何能帮助孩子?如何能知道孩子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陶先生的教诲对现在的家庭教育有着指导意义.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上海80一代、90一代和"千年一代"的家庭986户,结果表明:"千年一代"的家庭教育在物质环境、父母知识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及亲子互动上都有着显著的进步.但同时,随着现代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千年一代"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趋向"功利化",知识性教育成为家庭中的首要任务,而道德教育出现滑坡;"千年一代"的父母陷于高期望与高焦虑的冲突中,育儿信心普遍不足;而且,学龄前后的家庭教育"突变"也对"千年一代"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王莉 《江西教育》2022,(10):74-76
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在大部分家长双职工的现实环境下,许多祖辈主动请缨,加入了育儿阵营,参与到家庭教育事务中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助育家庭.需要指出的是,隔代助育家庭有别于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完全由老人或其他人专门...  相似文献   

12.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与"性"有关的各种问题.对此,很多家长显得嘴笨舌拙,尴尬窘迫,于是各种错误的信息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那么,面对孩子与"性"有关的各种疑问,家长应该如何科学而正确地回答呢?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preface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教是人生的起点,家风则是传承这个家庭、维系家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父母必读育儿传媒承办的"家庭教育大家谈"论坛上,教育大家陶西平阐释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家庭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一种互动有时候不知道是谁教育谁?在阐释这个观点之前,陶老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陶西平:一位爸爸教育孩子要诚实,不  相似文献   

14.
优秀百分百是训练出来的!不过,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法也有众多讲究和切忌,这位妈妈教育孩子可谓有一套。家庭教育是该子一生幸福平安的基础。中国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常常理解为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乐此不疲地说大道理,或是黄金棍下出孝子地严加管教。我们家庭教育的观念中缺乏训练的意识,对待孩子的问题显得有些简单粗暴,这也是许多父母困惑,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的原因。因为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尊敬别人、听从长辈、友善待人并对自己负责任的。孩子要在父母的教育下才能有这些美好品格。  相似文献   

15.
"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有共性原因,也有突出的个性原因. 从共性原因看,他们对家庭教育都不够重视,且有将家庭关系变异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的趋势,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  相似文献   

16.
张文爽 《家长》2021,(1):16-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这句名言放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上再贴切不过了.但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育儿的大道理知道了一箩筐,但最后却沦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家庭教育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然不得要领,甚至怀疑是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7.
毕玉娜 《家长》2022,(4):23-24
孩子成长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这三种教育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只有"三位一体"相互配合,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直接管理者,是三种教育的协调者和粘合剂,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校的人才、祖国的栋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未成年期的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更是孩子的终身教育老师.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也就教育好了孩子,也就推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非常有限,面对问题时容易产生情绪,常常表现出生气大喊甚至摔东西等冲动行为,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呢?下面就来带大家学习一下.毕竟,一切教育都是理性行为,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充满情感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辅助幼儿园的教育。对这一问题,许多家长已有所认识,但并没有真正懂得科学育儿的方法。如何切实提高自身的育儿水平呢?家长们不妨多到幼儿园走一走,看一看。您一定会发现幼儿园十分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创建了许多家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