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5,(10):5-11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与人、场馆、展品和文化相关的具体的学习机制、学习方案与学习过程。对场馆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促进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外对场馆学习的评价已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在国内这一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资源与学习两个视角探寻场馆学习的评价,通过梳理国内外对场馆学习中数字化资源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尝试建立对场馆中数字化资源及学习结果评价的原则、框架及评价体系,期望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非正式学习概念的出现,场馆学习作为自然情境下发生的一种非正式学习行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基于场馆的项目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学习路径拥有完全自主的控制权,如何对场馆中的教学项目进行评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研究以构建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从场馆中教学项目评价问题出发,对场馆学习项目的含义进行界定,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德尔菲法,在场馆学习项目评价现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的场馆学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次的权重,并对权重进行合理性分析,为我国场馆学习项目的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我国场馆学习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度发展,场馆学习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相较于国内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普遍缺乏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国外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设计似乎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场馆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它不仅让人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参观者提升兴趣、态度、观念等。参观者是以个体的认知发展、原有的知识建构以及参观动机为基础,与场馆里的展品和媒介进行交互,通过互动建构其个人化的参观经验。应该提倡场馆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展开的科学课程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推动学生针对自然奥秘展开进一步探索。目前,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手段无法与学生提出的学习需求相契合,针对此现象,教师拓展教学资源已成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场馆资源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展开注入新活力,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中生物理学习中存在"忽视物理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挤占科学思维形成的时间空间""丧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兴趣"和"缺失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的意识与行动"等问题,本文以高中物理学科基地为场馆,采用以具身式体验,课题式探究,驱动式创造为主要特征的场馆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习者需求更具个性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已是技术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所具有的突破时空的视觉传达、思维可视的创意表达的学科特性更适切于这种模式应用.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有效使用,同时对新媒体选择性地嵌入,在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发创新性课程,实施基于教材创造性使用的主题学习策略和基于课程创新性开发的项目学习策略,从而转变基础美术学科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备受关注,并被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融合,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就更加凸显出线上线下混合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但由于这一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深入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合作学习在小学阶段的运用现状,本文采用了调查研究法,以期找出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给一线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渐普及。在美术课堂部分环节或整体架构设计中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各自特点,实现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的高效融合、巧妙衔接,可以让教学成效最大化。文章探究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导入环节的实践策略,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美术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朱宇 《科幻画报》2023,(4):261-26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视野的开拓、教育理念的更新,都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冲击和挑战。教育信息化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载体的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双新”理念所倡导的“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美术人才培养要求。在高考美术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可以优化线上教学、改善线下教学,促进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并拓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反馈途径。基于信息融合的教学新形态,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使培养方式适应育人本位的需要。本文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其中的教学优势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移动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参观者日益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数字化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极大份额,跨机构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开放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日益关注弱势群体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与学习的权利。从技术视角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缺失,经费投入不足及技术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内容创作相对落后,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愿景与理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场馆学习是一种以实物为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非正式学习,它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互动生成的学习环境、参与真实实践的学习机会以及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对优化和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场馆学习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采用以项目驱动学习、以主题统整学习和以博物馆流程引导学习的实践策略,可以优化传统的育人方式和学校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3.
14.
在数字化、智能化学习高度发达的今天,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发展步伐势不可挡,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本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介绍小学英语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5.
张静 《亚太教育》2021,(4):163-164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不可复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需求的限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课堂“活”了起来。鉴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该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鲍贤清 《上海教育》2014,(16):70-71
场馆和学校学习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理环境的叠加,单纯地带领学生去参观一次博物馆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成效。连接两种或多种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习经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整合线上线下教学的双重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新的是手段,教育教学的本质却不容动摇,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为达成培养目标而服务。该模式应该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就此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展开研究,特别关注教学设计,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19.
大规模问卷调查与案例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面临着线上学习体验不佳,线下教学实践成效有待提升,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不充分等困惑。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优化线上学习体验,促进学科实践有效开展。运用扎根理论、德尔菲法以及行动研究等方法,本研究建构了涵盖融合教学的目标制定、融合教学的活动设计、线上教学的组织实施、线下教学的组织实施等四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五十七个三级观测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落实需要教师素养的提升、支持要素的强化以及学校领导管理能力提升等的系统支持。评价时要做到事先充分准备、有评价方案,评价过程科学、合理,评价后有研讨和反思。评价结果的使用着重于诊断成效、持续改进,起到奖优容错、激励改革,成事成人、促进转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何元峰 《考试周刊》2021,(10):25-2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走上了小学语文教学舞台,并给教学课堂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信息化教学技术这一新型科技的应用,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可视化,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并结合线上教学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范围,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集合,构建出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