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复变函数"作为培养集成电路精、专人才的重要理论课程,其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基于笔者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出发,探讨了推进以集成电路应用为背景的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加强与信号处理、电路分析、电子自动化设计(EDA)数值方法等集成电路专业课程的联动,以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实例来强调复变函数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运用场景的实战思路,在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实学生的数理逻辑,打造专业特色突出的数学基础理论课,力求培养出具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能力的集成电路专业交叉性人才.  相似文献   

2.
以加强学生"卓越"素质培养为目标,针对交通专业电路课程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通过梳理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原先多门相对独立的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结合当前交通系统发展及需求,将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相关实验有机组合,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实验项目,同时更新完善教学及项目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交通专业电路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建设现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教学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专业基础课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电子科技大学将"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改革遵循加强基础、更新结构、学科渗透和少而精等原则。本文探讨"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和能力挑战。  相似文献   

4.
"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两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学生学习中对"电路原理"课程的专业基础定位模糊,以及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畏难的问题,提出加强两门课程知识点衔接,将"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点融入"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模拟集成电路及其相关前序课程是集成电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链条较长,横跨4个学期,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由于模拟电路具有较多抽象概念,因此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模拟集成电路教研组课程改革方案为例,通过调整课程链上每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了基于产教融合思路的仿真案例,最终提出了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及按需拔尖的建设方案,初步达到了培养学生全局规划能力和工程思维方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中场与路、模拟与数字、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硬件与软件、经典与现代等五个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有关高校在该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给该领域本科各专业最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和信息.  相似文献   

7.
《模拟电路》是电力工程类各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该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入了CDIO教育理念,并将该理念应用于模拟电路这门课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在电子电气领域的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领军人才匮乏是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制约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发展的关键因素.领军人才培养需要兼顾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制定了具有"厚情怀、强基础、全体系、重实践、大外围"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数理基础、微纳器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4个课程模块,提出了"三个一"的培养目标,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利用集成电路学科方向课程构建本研一体化培养.经过3年的培养过程,该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电工基础》是电气类、电子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0.
李健 《华章》2010,(34)
<电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各专业的一门既有重要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电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操作能力,为其它的专业课程做一个铺垫.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电路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培养,突出动手能力、突出岗位能力.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与"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两门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最重要的两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实验是学生将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围绕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发展的前沿,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分别针对数字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多项实验,以图经过实际的教学与实验课程,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信电子线路是通信专业类课程中的一门主修课程,其以电路分析、模拟电路等知识为基础,难度较高。课程内容多而杂,概念比较抽象,且需具备实践能力。文章讨论了该课程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教学要求,分析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方法,强调增加学科研究最新动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中场与路、模拟与数字、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硬件与软件、经典与现代等五个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有关高校在该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给该领域本科各专业最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才培养"一体三桥"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三桥"教学模式把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四大类课程之间架起"三座桥梁",充分发挥"四个作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机器学习技术与先进集成电路紧密依托,相辅相成.针对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数理基础较为薄弱和集成专业电路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特点,对传统"机器学习"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更适合于学院自身情况,并给出了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教学方案设置.通过提出围绕线性回归模型的模块化技术教学方法,在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上进行前沿技术的应用,通过模型推断、模型增强和概率模型3个教学阶段,层层递进,逐步深化模型,引导学生自发地推导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典模型,在对问题的深化解决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2020年经过教学实践,"机器学习"课程设计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浅谈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分析模拟电路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现状,转变传统实验教学理念,并从开课形式、实验内容、辅助实现手段和后续课程的开设等方面,论述了具体的改革内容,确立了模拟电路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电路原理是电气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就电路原理课程中的不足展开分析,在知识内容、专业应用、教学手段以及实验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厦门理工学院主动适应福建互联网+、智能制造2025、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的需要,成立新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组建基础电路课程群,依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大类共性和专业特性,按照"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课程教学"的方针,对基础电路课程进行了模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电子学科知识膨胀与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梳理"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这3门课程的教学框架和内容,整合核心知识并突出核心概念应用,建立了新的电子电路实验课程——"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替代了上述3门课程。新课程打破"模拟"与"数字"的界限,结合"原理"与"应用",主要从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增强了实验内容的紧凑性和知识概念的整体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培养了学生基本电路设计的能力、处理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为培养"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电子技术进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专业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现行的硅基微电子技术,还要能够应对行业未来的重大技术变革,引领时代发展。作为本科生“微电子器件基础”的进阶课程,“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是集成电路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研究生对器件物理知识的熟识程度直接影响其半导体器件分析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本课程改革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指导,通过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模块化的知识地图,将最新学术成果和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内容,并利用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评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课程参与度。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为集成电路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