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I从技术角度赋予了教学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AI时代的教学,蕴含着教学过程中人的内在属性和关系属性、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存在状态和价值追求的统一;同时,AI时代教学也带来人机关系潜含着的教学主体意志自由缺失、行动自由受限、育人价值失落及教学交往自由消解的危机。因此,AI时代教学中的人机关系,需要保持教学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并以自律破除技术奴役,守护教学主体的意志和行动自由;合理引导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达成教学自由的育人旨归;平衡教学主体、AI与环境的关系,促成教学自由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2.
智能社会人机协同的作业方式要求我们重视学生智能素养的培养。基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通过研究整合法,提出了智能素养的定位,进一步从智能知识、智能能力、智能思维、智能应用、智能态度五个维度阐述了智能素养的构成,构建了由十六个二级维度构成的智能素养理论模型。研究提出的智能素养理论模型可为智能素养的培养以及素养测评工具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进入智能化时代,由人工智能与教师协同并存所形成的"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为高效教学和个性化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由于教师的"缺陷存在"所产生的"补缺"需求,使得"认知外包"成为常态,人工智能由此嵌入教学,充当"代具"以弥补教师能力的不足,形成"人-技术"的教学新形态。"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按照协同性的高低依次分为"AI代理+教师"、"AI助手+教师"、"AI导师+教师"、"AI伙伴+教师"四种,这四种形态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服务于教学。未来,"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致力在实现教育转型、突破技术壁垒、厘清伦理关系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弥合理论模型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为教学注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自主性的突破导向了类人智能替代甚至统治人类智能的技术他者定位,这种论断本质上是主客二元对立逻辑在智能时代的表征,陷入技术末世论的话语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是人的对象化的智能器官,是产生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并构成人类审视自身的镜像观照,由此人机关系是主客同一的对象性关系而非相互对抗的他者关系。智能时代的人机矛盾是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即资本宰制下人工智能对主体的排斥关系,要解蔽人机矛盾就必须揭示人机关系所遮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应当建立对象性的人机关系认知框架、明确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引导平台资本规范发展,构建人机共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进驻传播领域所产生的“AI”主播,已涉足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主持、配音解说等多个节目类型,凭借便捷、准确的优势成为不少媒体青睐的新技术。科学家正以超越真人主播为目标对其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倒逼播音主持从业者思考自身核心价值、发展方向,以备破解智能时代的职业危机。文章立足未来人机共存的社会生态,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通过探索人工智能主播的技术优势,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思维模式等三个维度寻求真人主播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秉持"以商汤教育平台为核心,平台即生态"的理念,商汤教育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推广与学科建设工作,旨在实现可延展的AI教育,打造协同合作、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的AI教育"元生态".  相似文献   

7.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教育等专业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出要求。人工智能时代改变了教师跻身的外部世界,进而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诱发出教师“何以为师”的终极之思。AI时代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即教师在AI时代下对“主我”以及“客我”的认识过程。AI时代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主要面临来自“主我”“客我”及其互动关系带来的三重挑战,即知识权威地位的颠覆、“何以为师”的非家幻觉加剧以及“中心-边缘”制度空间的流动不居。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建构提出以下建议:通过发展实践性知识以澄清“客我”,通过寻觅“归家”主体性来重构“主我”,最终通过对边界空间的重新认识以协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蔡联华 《教师》2022,(34):123-125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兴起,为推动更好地开展儿童人工智能教育,让儿童人工智能教育切实落到实处,需要对儿童人工智能课程进行大量研究。新加坡作为世界科技和教育强国,在儿童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先行一步。基于此,文章聚焦于新加坡儿童人工智能(AI4K),详细介绍了新加坡儿童人工智能(AI4K)的教育体系,结合中国儿童人工智能的现状,分析了新加坡儿童人工智能(AI4K)对中国的启示,以期推动中国儿童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发展对现有教育与评价体系提出挑战,并引发对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根本性变革的思考。在AI时代,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已不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内核的“三创教育”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其三个基本特征包括可个性化的学习、发现并解决真实问题/产品导向的学习、全球化的学习环境。AI为“三创教育”提供了切实可用的工具与实现方式。人机共生与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时代已开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人与AI的关系,以及如何在AI时代实现教育公平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综合智能系统化.综合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要求,具有传统处理技术的继承性、现代拓展模式的多样性、未来新兴科技的兼容性和综合智能特点的集成性.变进数(VCN)是基于传统数论中在恒进规则(FCR)制基础上创新拓展起来的更广义概念上的数,它提出了其变进规则(VCR)制的计数特性能给传统的智能信息数值处理技术带来更多创新和更好应用的理论观点,并给出了文本信息加密与解密的数值计算技术,抗扰动数值计算的研究,3D实体表面视觉可视性的计算等实例.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时代,高校论坛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解高校论坛建设的状况,以重庆地区高校论坛建设为调查对象,考察了大学生使用论坛的基本情况,总结了高校论坛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高校论坛建设应当以核心价值为引导,充分尊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校园论坛的管理,创建合理的访问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将高校论坛打造成师生学术交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从业者,作者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以来的实践体会,从新时代建设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性视角,探讨了新时代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全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党员标准把握、发展程序和培养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石油企业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国际化大公司,就必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石油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校的重要保证。加强师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建设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要坚持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6.
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研究》2008,29(2):47-52
特色型大学多数都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和特殊的发展历史,都是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形成的。新时期,应正确认识特色型大学及其特点,大力加强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建设,重新构建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的契合关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7.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体育道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功能和作用正逐渐的退化,新的体育道德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体育道德体系的建立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辩证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道德;二是强化体育道德对实践的指导;三是推进体育道德与法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理论,总结分享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推动学科建设发展,2019年4月13日,首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南昌召开。会议围绕新时代学科建设的理论、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对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战略、行动举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湘南学院学报》2018,(6):20-23
党的十九大展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其中建设美丽中国是其重要内容。美丽中国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强烈愿望,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新时代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的新要求,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为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新思路和线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大学文化包含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等多种形态,它们各具基本特征,相互交融协作,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生态体系。立足新时代,高校应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精神内涵品质,汲取世界多元文化养分,提升校园环境建设水准,以积聚内生动能,构筑文化高地,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