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运用生态文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并通过解读我省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挖掘其丰富的精神生态内涵,有助于推动我省文化界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为我们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凸显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实践主体、接受主体、创新主体、评价和检验主体地位。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科学分析人民群众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科学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变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贯穿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美学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它们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明晰人民群众新需要的突出表现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依托人民群众构建新型发展格局,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则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旨归。依托统筹性的思想体系和实际行动所形成的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构成了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社会治理实践,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其科学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明确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治理目标,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强调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开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8.
广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彰显生态方法运用的重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生态理论,遵循生态平衡性原理,以实现美丽广西方法创新、解决生态问题、提升实际功效为主要实践价值,通过建设广西生态和谐共生法的实现条件、基本要求、实践步骤三方面创新建设广西生态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歧见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东方社会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西方社会革命。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本义,是制度内跳越,而非制度间跨越,其精髓是对社会跳越发展条件的论述。马克思考察东方社会所使用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才能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合理地加以调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应当成为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生态学从生态整体意义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当代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了调知,以此来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他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现状在理论上从人对自然的角度作了深刻的剖析,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最终把生态危机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诉历史唯物论蕴涵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逻辑,并致力于通过生产力的合理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解决生态问题,因而在理论上与当代生态学具有被整合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13.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合理性发展思想,揭示了社会合理性发展的价值追求、社会合理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深层机制、社会合理性发展的模式和原则,实现了对传统理性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社会治理迫在眉睫。社会认同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社会认同对确定群体符号边界以及社会整合的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感知构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并通过不同的认同途径影响着社会治理。社会认同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积极的社会心理助推社会治理的善治;消极的社会心理则会削弱社会治理的凝聚力。正确认识到社会认同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关系有利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贺麟自然生态观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式,用良知心性感化生命,体悟自然,提出人生要"回归自然",倡导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强调自然与精神的相通,蕴涵了浓厚的生态思想,为现代人类在人与自然万物共存的整体中重新认识自我与自我实现提供了思维和行为取向的研究视域,对解决目前愈演愈烈的地球生态灾难和人类生存危机有直接而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蕴涵丰富的社会系统论思想,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而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研究社会现象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认同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目标,也是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成为服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的原因所在;社会动员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功能,也是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民心、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有待于其得到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心理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精神动力,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9.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从管理对象、学科分野、社会环境存在必要性。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机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影响相关机理、利益相关机理、情感相关机理、环境相关机理。实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协同要做好三点工作,一是科学构建社会协同框架,二是系统建立社会协同制度,三是切实保障社会协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疏理与分析。第二大部分是重点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阶级和社会基础、组织基础、理论或舆论基础、实践基础、直接原因、思想文化基础等七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能够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初步探析。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增强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能力及其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更加顺利地进行并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