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民族村落的乡风文明建设,既内涵于传统与新阶的交融,也体现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的互构。湖北省恩施州石桥坪通过全国文明社区创建,实现社区行动主体有效治理,提升整体文明意识;地域文化嵌入性发展,筑牢乡风文明建设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规范集群树新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石桥坪有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使得民族村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为乡村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保障,促动民族村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让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走出一条彰显乡村特色、实现乡村文明和谐发展的路子,使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村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新农村,是一项集生活、文化、经济发展等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发挥孝文化的现代治理功能,培育当下乡村孝道文化秩序,是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好新生活的抓手,是推进创新式治理的基础,有助于重塑乡村社会形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纲挈领地描绘了理想乡村社会的图景,这一图景的建设离不开美术语言的表达和塑造。美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助力乡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塑造新时代乡村视觉符号,达到美化乡村环境,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丰富乡村治理手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对自然和生态提出的要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总的来说,一是要转变发展思路,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二是要整合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乡村产...  相似文献   

5.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有农民增收致富的指标,更需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为依据,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培育文明乡风,在广大乡村地区形成有序的生活礼节、文明的风俗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乡风文明体现了全面小康的内涵特征,展现了村民的时代精神面貌,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新时代以来,乡风建设实践的主流是提高和发展,同时亦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文化建设入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转化为"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民主法制",而它们的实现都取决于村民自治的完善程度。村民自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解决制约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乡贤精神含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在促进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家训文化是家族教育的基本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乡贤精神。《钱氏家训》绵延千年,从家族责任走向社会责任,充满"修齐治平"智慧,蕴含着修身齐家、友爱相携,肩担责任、投身公益,护民效国、造福百姓等乡贤精神。加强乡村家庭德育建设,形成良好家风乡风;营造和谐的家庭邻里文化生态,助推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家庭社会责任意识,铸就村民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乡村家庭建设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实现乡风文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乡风文明建设实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既可以作为连接农村基层治理主体与客体的文化载体,又可以为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软环境,发挥乡风文明“以虚促实”的作用。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在助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虽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农村治理主体缺失、村户间道德情感流失、农民思想文化程度低、移风易俗工作难度大等严峻挑战。鉴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全面统筹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养农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制定有效的“选人”“留人”政策等,是优化乡风文明建设、助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选树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又是充分彰显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题中之义,还是提供乡风文明实践中国方案的必然选择。依据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分为政治引领型、移风易俗型、文化传承型和家风建设型等。从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中得到启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彰显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优良家风的重要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建设统筹起来,通过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把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滁州学院学报》2020,(1):41-45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核和灵魂所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如农村传统孝道日渐式微、迷信活动封建思想沉碴泛起、价值观扭曲攀比奢靡之风盛行、农村治理失效人际关系松散、农民主体意识淡薄进取精神缺乏。造成农村乡风不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发展观念错位、自治组织功能弱化、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缺乏等。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治理,需要强化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大村镇自治组织的培育力度、发挥行政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不正乡风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精英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对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农村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及其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希望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从而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优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乡村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农村,农村主要劳动力出现了从城镇向乡村回流的现象,但乡村小学“空心化”依旧没有改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依然在乡村。乡村小学存在严重的生源危机,师资落后,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规范乡村生源向城市流动的程序、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教师流动体制是乡村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给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根据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农村资金流向等情况的变化, 主动调整其信贷政策。以惠州市惠阳区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改革为例, 探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调整方向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培育和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增强农村产业的发展能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培育农业内部各产业、农村生态、农村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嵌入在乡村治理实践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并随着乡村治理逻辑的演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对浙东先锋村纠纷调解实践变迁的政治人类学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日益彰显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开始更多地使用策略性调解手段,放弃了对地方性文化共识中纠纷调解规范的严格遵守,而且纠纷调解越来越重视暂时性"息讼"协议的达成,其实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态势。后税费时代,富人当政之后的农村纠纷调解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治理权力严重受限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得不采取以现代法律为内在基准,以面子、人情和金钱等可控资源为策略性调解手段的办法来解决村民纠纷。而农村纠纷调解的依附性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