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树人之要,德育为先,德育之要,养成为重,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们在养成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认真落实好“立标、明理、实践、示范、评价”这五个环节,使养成教育效果逐步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2.
3.
正竹,虚心自持、高风亮节,是君子的写照,其品性、风韵是文人雅士歌颂和追求的对象。新竹更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勇于突破的形象与精神,是提升道德品质与修养的极佳载体。新竹小学地处开福区沿江风光带竹山园,为此,学校以竹为载体,以新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着力点,将新竹文化这一核心思想辐射到阅读、写作、书法、手工制作、声乐、信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语言的性质特征等方面,举例说明了语言的意义在使用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贯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最基本的属性还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凭借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提问、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尽情彰显!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广西教育》2014,(21):55-5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四解放"。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自主观察从心理认知规律来看,小学生认知的过程大多是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班班通”的进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式中学数学教学,为学生创设出广阔、自主的学习环境,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肖永禄 《新教师》2019,(8):52-53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王琳 《宁夏教育》2012,(6):24-24
"做中学"作为我园园本课程的主体,是我园在积淀多年办园经验和形成办园特色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践行"做中学"的具体过程中,幼儿收获了无限的快乐,彰显着幼儿园园本特色。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教师要努力为孩子寻求具有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有效教学,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的教学策略和过程。那么,有效教学如何在小组日记中予以彰显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小组日记,即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同一小组的五个成员共同拥有一个日记本,每天有一位组员先写,次日传给下一位,如此周而复始。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适当调整轮换顺序。实践两年多来,大家仍保持着强  相似文献   

12.
张作敏 《上海教育》2007,(11B):59-60
我们从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使综合活动课程成为促进一年级学生成长的土壤,满足并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成事”(实施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成人”(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获得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使综合活动课程成为促进一年级学生成长的土壤,满足并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成事"(实施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成人"(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获得成长)。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家访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家访工作,借助家访让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父母、了解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谈话、微笑、牵手等方式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使孩子在与老师的初次见面后就喜欢老师、信赖  相似文献   

14.
施海 《四川教育》2020,(6):39-39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去体验、去生成。受传统教育的束缚,长期以来,学生被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在呆板、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彰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多引导,学会“扶”与“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相似文献   

15.
要想走进新课程,必须首先改革旧的教育观念,随之,就应该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反思以往的教学,比如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堂课,从头到尾全是教师“忙”:给生字注音、解释难字难词(即使文下有注音、注释,还得提出来讲)、断句领读;最头痛的是逐字逐句解释串讲。教师讲得喉舌生烟学生始终被动听讲,听也不记,任你讲得天花乱坠,却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维不活跃,处于应付教师的状态。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我发现,“诵读”、“背诵”在新课程中,是一个贯穿九年的重要的学…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十分重要,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意义建模"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模,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背景,文章探究了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模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学所关注的,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美好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有意识地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或者从学生的某些狭隘的需求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相似文献   

18.
宋冬兰 《考试周刊》2012,(56):53-5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是教师无法全部预设好的。所以,教师不可能是完全胜券在握,按照自己的精密的预设顺水推舟地进行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这对于已习惯于四平八稳、配合默契的"控制式"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不断发展彰显"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9.
近阶段的语文报刊上,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越来越多了。缤纷繁杂的语文教学理论,在丰富语文教学理念、完善语文课堂建构的同时,也引发了课堂教学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乱局面,导致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迷失”。针对这样的状况,有识之士开始进行积极地  相似文献   

20.
实践证明,合理地利用"班班通"设备,能帮助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特别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利用"班班通",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古诗虽字数不多,但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觉得枯燥.对此,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班班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