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初中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之径。然而,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文本细读的"还原法"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即将文本表达和现实原生的差异作为矛盾分析的出发点,通过艺术形象的"还原"和情感逻辑的"还原",在比较的视野中解读文本深层意蕴。文本细读"还原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文本有其"原生价值",但一旦选入语文教材便被赋予了"教学价值"。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开发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学中价值引领的方向,也是"用教材教"教学理念的具体落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使文本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显得尤为重要。何谓"切入点"?切入点就是突破口,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最佳着力点,可以使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凸显出文本的教学价值。以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文本教学,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与文本的"精神相遇",启发诱导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的工作不仅体现在理论倡导与指引方面,更主要地体现在亲自"下水"示范方面。以《雷雨》、《围城》、《生死场》等作品为例,教改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大多能够很快掌握解读阅读方法。"多元解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5.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议论性文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搭建"三间小屋",它们分别盛放"文本的教学价值""课堂的教学设计""师生的对话生成",将文本的原生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并为学生提供合宜的阅读策略,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课堂生成,建构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教学价值指文本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原生价值的过程或基础上获取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这是教材文本独有的个性。有效的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个性,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品读重点语句,从而提高统编教材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李海林先生的语文学科理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可——文本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即文本的"原生价值"。文本进入教材之后,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又产生出了"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就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言语  相似文献   

10.
针对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巴金作品深刻性的普遍消解现象,尝试采用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还原法”对《小狗包弟》的文本内容进行较为深刻的挖掘.教学实践中,将“包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受委屈”和“‘文革’中小孩子喊杀小狗”作为教学切入点,将作者对“文革”反思的深意进行剖析,力求拓宽教师文本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陆燕 《新疆教育》2012,(23):34-3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师生和文本、编者进行有效的互动,在不断开展课堂对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对话情境呢?1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欲望。让学生和文本有效对话文本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但是读者在朗读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艺术形象在脑海中进行了二次加工,赋予了艺术形象以新的意义。不同的读者因为其知识阅历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个性化的理解。郑国民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建立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是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既是对"灌输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对话需要教师设置层次,由浅入深,左手文本,右手学生,与文本相遇、相知、相融,以此促进学生深度的自主阅读。一、相遇:感知文本意蕴的理解性对话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表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特征,深入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意义,以及更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文学性文本明显增多。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运用陌生法、矛盾法和还原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本的意蕴、探寻创作规律、感知创作意图,掌握解读、品析这类文本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文学性文本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6.
《秋天的怀念》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以文传文"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以文中的四处省略号为出发点,探究语文教学活动中,扎根文字细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如何协调"言""文"的有效统一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挖掘形式的意味,在形式与意味的交融回环中,理解和习得言语智慧,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文质兼美"在进入语文教材后,"原生价值"上多了"教学价值",这两种价值需要深度解读,常称为"细读"。细读具有整体性、渐进性、隐义性。在文本细读中可以领会文本深意,可以捕捉文本情味,可以体味多彩神韵,从而向着"明亮的那方"努力。细读是阅读教学的独特进路。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组成,长期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心,这不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对语文课程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本文重提新批评"文本层次"论,并选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为例证,旨在说明,通过文本层次"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潜藏在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本解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解读不仅能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也能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所谓解读文本则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通过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创作的目的。由此,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浅析解读文本的技巧,感受作者内在的心灵之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