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晓珺 《考试周刊》2013,(95):18-19
<正>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011版"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然而,阅读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名为阅读教学,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实践,怎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观走进教学生活,语文教科书不再是语文课程的“代言人”,新的语文课程已经由单一的教教材走向了教师、学生、情境和教材的整合,在设计教学时,只有将教材、教师自身、学生、学习情境有机整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变成一个肌体丰满、富有活力的生命体。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是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或者说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于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老师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也就是说要丰富多彩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历来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根据学段逐步提出书写正确、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等要求。有老师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书写有一定的速度,有没有具体的标准,或者是最低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朱家珑老师,同时,对百年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做了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距离产生美"是审美艺术中的名言.而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面对学生、科任老师、家长及名利,能否保持合适的距离,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必须要有距离意识,把握好尺度.  相似文献   

6.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后,"语用"就成了阅读教学评价中的高频词.诚然,阅读教学应当且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关注"语用"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让学习表达成为一种形式. 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中教师为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关注,设计了两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7.
广东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40多位同学都自打了耳光,然后又挨班主任胡老师的耳光.起因是有人将班主任老师化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化名"被学生叫了个遍,于是怒火中烧,遂下令让学生互扇耳光.学校接到家长的反映后,表示将对胡老师作出处理.……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阅读教学就是多重对话: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以及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学生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和筛选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有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一下《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文,课文的最后一句写道:"母亲知道小平学习这样用功,心里很高兴。"老师在多媒体上将"很"字描红,意在让学生关注。当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这段话时,学生就很明显地把这个"很"读得重了,老师随即表扬了这个学生。随后,再请学生齐声朗读这段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表现为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缺乏主体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不强.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等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上海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上过一堂作文课,内容是"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之所以选择这项内容,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有明确的要求,如2011版课标7-9年级的阶段写作目标与内容中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的表述,但是据我了解,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把它转化为教学内容,或许还有不少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总之在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中有"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教学"的论述,可见,写作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能力和发展思维的重要职责.对此,不少老师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写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却让人感到棘手.笔者认为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作文命题没有立足学生,忽视学生发展需要,引导不充分.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后,"语用"就成了阅读教学评价中的高频词。诚然,阅读教学应当且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关注"语用"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让学习表达成为一种形式。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中教师为了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从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差异性.教师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相似文献   

15.
写作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它鲜明的人文性,这种人文性在作文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特色是作文的灵魂,一篇人文色彩浓郁的作文,一定是一篇有特色的好作文.然而,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丢失了特色,没有了个性,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写作文,为应付考试而写作文,这一顽症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人"与"文"的断裂.  相似文献   

16.
老师们在备作文课时常常为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合适的写作素材而犯愁。我在学校时,什么时候最吃香?备作文课时最吃香。这时,老师们不请自来——请教我写什么,怎么写。有一次写“踏青”,可是杨老师的班里有两个学生没参加,他们写什么呢?我眉头一皱说:“我给他们二人出个题:《那天,家里只有我自己》。”结果这两个人写得还真好!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06,(Z1)
刚刚踏上异域他乡的土地时,我听得最多的语言是"谢谢"。"谢谢"几乎是外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我在国外读书时,在课堂上,外籍老师总是习惯把分发考卷或学习材料的工作给他身边的某一位同学来完成。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每当这位同学把考卷或学习材料发到俄罗斯、日本或新加坡等外籍学生的手里时,这些外籍学生都面带微笑着说声"谢谢",而发到中国学生手里时,中国学生多数都是默默无语地收下。时间长了,外籍老师便对中国学生的这种态度流露出不悦的情绪。有时,当中国学生接到考卷或学习材料后,老师会马上提醒这位中国学生,说:"请说‘谢谢’。"  相似文献   

18.
上南中学的博客网站从2004年10月开始建立,经过一年时间的完善,现在已经"有模有样".对我们2004级学生来说,它有着特别的意义.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校长与老师一起学,老师与学生一起学,校长、老师、学生一起跟着上海师范大学的几个研究生学,我们在学习中认识、了解并喜欢上了博客.博客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凝聚力,还原了家庭之间的亲情.我们高二(1)班的博客网站越办越好,也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刘正茂 《教师》2014,(3):15-15
正无事闲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各色俊男靓女闪亮登场,众靓女或口吐莲花,或诘难追问,可怜见台上的男嘉宾使出浑身解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或诗或舞,或魔术或功夫,一心要赢美人芳心,但仍有许多嘉宾未能抱得美人归,悻悻离场。或见几个勇敢的男老师嘉宾,登台亮相,抖擞精神,凤渴求凰,然悲剧不可避免,灯灭人走,黯然离场,其间原委多多,自不细说。但印记中有一男老师颇觉优秀,同行夸赞,学生喜欢,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我在批改七年级学生的作文时,给一篇作文打了个不高的分数。我将作文发下去后,得了不高分数的那位学生很不解地问我:“老师,我小学时也是这样写的,分数都很高。为什么这一次……”我笑着对他说:“你小学时这样写能得高分,但现在你已经是中学生了,你的写作水平应该有所提升,不能再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水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