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观不仅是人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因而可以用乐商或者乐观智力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人的乐观能力. 从内容来看,乐商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第一,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乐观(主要包括快乐情绪体验)水平或者程度.第二,是指人能够从所经历的消极事件(或影响)中摆脱出来,并从中获取积极成分(或力量)的能力.比如,面对考试失利等不好的情境,乐商高的个体一般能够使自己迅速从沮丧、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并从事件中获得一定的积极力量.尽管使自己摆脱消极事件并不等同于让人乐观的能力,但这是乐观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任俊  杨滢晖 《辽宁教育》2013,(7X):39-40
<正>面对考试失利等不好的情境,乐商高的个体一般能够使自己迅速从沮丧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并从事件中获得一定的积极力量。什么是乐商从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来看,乐观不仅是人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因而可以用乐商(Optimistic Intelligence Quotient)或者乐观智力(Optimistic Intelligence)概念来描述一个人的乐观能力。从内容来看,乐商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第一,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乐观(主要包括快乐情绪体验)水平或者  相似文献   

3.
乐商(乐观智力)已成为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新领域,乐商对个体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品质等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对乐商的内涵、成分、测评、影响因素、积极意义以及培养方式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学会微笑、积极归因、学会冥想和正念训练、塑造积极人格、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出培养乐商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尊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高自尊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形象,低自尊的人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形象.自尊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一个高自尊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较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相反,一个低自尊的儿童总是倾向于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容易产生自卑、无助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为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因学习生活环境较中学而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现了适应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而"乐商"是指一个人乐观的能力,它是积极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试从乐商的角度出发,讨论它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气质性乐观和悲观指个体总体上对积极结果或者消极结果的期望,是在有关乐观的研究中得到最广泛认同和使用的概念。本文简要介绍了气质性乐观的界定、结构和国内外测量的发展概况,并提出了气质性乐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本质涵义有待考察等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2个方面”,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Diener等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是指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消极情感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8.
正一、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动物实验。它是指动物(包括人)在连续经历失败和挫折等消极事件后表现出绝望和放弃的态度。当个体在某个具体事件和目标上反复努力却反复失败时,形成了努力与积极结果无关的消极信念,并可能泛华到其他情境中,包括那些可控的情境。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教育实践中,是教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正>1.积极心理学中对主观幸福感的阐述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主张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帮助人们走向幸福的一门科学.从个体自身的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意义体现在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及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  相似文献   

10.
积极是相对于消极而言的,从其本意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行为,也包括了人内隐的积极品质。学校积极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和专业心理工作者从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正向意义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发展自身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等积极的因素,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活动理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的核心品质包括个体对事件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对不可控因素的掌控力以及对未来的正向预期.本节"乐观"主题的活动以"受害者心理"为切入点,原因在于受害者心理消极的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使他们丧失了对自我的掌控力.而自我掌控力对积极情感体验、自我改变与成长有重要影响.从"受害者"转变为"掌控者",个体需要有乐观品质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积极幻觉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或在面临威胁性情景、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它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理想化、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三种表现形式。问卷法是目前研究积极幻觉的主要方法。积极幻觉对人类和个体有着重要意义,主要涉及选择性注意、良性遗忘、容忍能力不足和消极自我图式等认知加工过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与心理健康、恋爱关系、学业成绩以及跨文化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丰富积极幻觉的负性研究,拓展积极认知的研究领域,开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等。  相似文献   

13.
挫折承受力是指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适应挫折、积极自主地抵抗和对付挫折,从而摆脱困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挫折耐受力又叫挫折容忍力,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它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要求个体要忍受挫折,  相似文献   

14.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评价,或者对自己看得多高或多好的评价,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自尊与个体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相关,低自尊与消极心理和行为相关。[1]坚韧人格被认为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2],具有该特质的个体,经常能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保持一种积极投入、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认知情感状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李燕 《文教资料》2011,(30):129-131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对与个体有关的所有领域的未来事件积极结果的总体期望。本文主要介绍了乐观的概念、心理结构、测量方法、应用研究。研究趋向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乐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乐观,研究乐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认知行为原理,了解团体训练促进小学生乐商水平的提升效果,探索提升小学生乐商水平的途径。随机抽取97名小学生作为实验组,开展认知行为训练活动。下以92名小学生作为对照组,接受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实验组共接受连续16周,每周45分钟的团体训练。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接受心理健康课程训练。使用《中小学生乐商问卷》对两组被试进行前后测。结果发现,实验组的乐商、快乐阈限、乐观感染和品味水平后测显著高于前测(p<0.05)。对照组的乐商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前后测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课程,认知行为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乐商水平。认知行为训练能提高小学生的快乐阈限、品味生活能力和乐观感染力,是提升小学生乐商水平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和恐惧、害怕有许多相似之处.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但时问长短有别.有的人到成年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对人恐惧症".  相似文献   

18.
ABC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建 《内蒙古教育》2003,(11):21-22,27
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于该事件的解释认知的评价所引起。艾利斯常借助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的一句名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该理论被称之为ABC理论。在从事了三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学、讲座以及个体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理论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信念,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摆脱无端的自卑对生命的束缚和莫名的烦恼对情绪的困扰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一、ABC理认在心理矫正中…  相似文献   

19.
乐商,是一种使自己与他人共同快乐的能力。如果能将乐商培养运用于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在合作中运用英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不失为一种形成"英语有效学习"与"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两者双赢局面的有效方式。因此,笔者就这一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尝试,包括通过家校联系提高重视度、科学分组并确定评价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实践乐商培养等,并在尝试后积极反思,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  相似文献   

20.
周蓓 《江苏教育》2022,(40):53-54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调适能力,良好的心理韧性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心理韧性需要从学校、家庭2个维度制定培养策略。其中,积极的校园文化、参与体育活动、开展挫折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心理韧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