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宗教基本上都具有禁欲倾向。中晚明异端思想涌起,大胆肯定人欲价值和世俗生活的合理性。于是,在戏曲小说中对不危害他人的僧尼道姑的情爱行为予以宽容和同情。作品以僧尼道姑的人性,去揭露宗教禁欲主义的荒谬和愚昧。而淫僧恶尼的肆意淫乐,正是禁欲主义下的变态行为,是宗教禁欲下的情欲迷误。  相似文献   

2.
僧尼形象是"三言"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本文主要分析"三言"中的僧尼形象,首先,从得道僧尼和世俗僧尼两类形象的分析中,解读"三言"中僧尼形象的丰富内涵;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僧尼自身和作者主观因素五个方面阐析形成作品中不同僧尼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寺院经济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寺院僧尼的经商活动又是寺院经济的组成部分.从佛教教义和人的趋利本性上认识僧尼经商这一现象,或许有助于我们更真实的了解寺院僧尼和客观的看待他们的经商行为.佛寺僧尼经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东汉末年的《理惑论》中有:“今沙门耽好酒浆,或畜妻子,取贱卖贵,专行诈绐,此乃世之伪,而佛道谓之无为耶”的记载,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东晋僧徒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已经很广.东晋释道恒《释驳论》记录了当时有些僧人“营求孜孜,无暂宁息.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矜持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或执掌空谈,坐食百姓.”表明当时僧人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占相、卜卦等等.这一情况一直延续至后世.隋唐以后,寺院本身就拥有果园、从林、手工作坊、店铺等.到宋代,寺院僧尼经商更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寺院僧尼经商更加普遍化.佛教寺院往往兼作重要交易场所,“东京大相国寺,乃  相似文献   

4.
教学思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过程或活动的认识和看法,并直接影响和支配着教学实践行为。人性是教学思维形成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以及对人性内涵的认识将通过教学思维的方式影响支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维的建立、践行和使命都离不开人性基础,人性视域中教学思维是以塑造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生的人性和提升学生的人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什么?其构成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还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目前一般都认为.所谓人性就是存在于人的本身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属性,它通过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给人性下这样一个笼统的定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构成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共同普遍性问题。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性应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性的概念。一、人的社会属性是根植于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的复杂体系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人性的发生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什么?众说绘纭。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中生活实践,就会在不同联系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人性因素,这如感性、物欲性、情欲性、群体性、德性、理性、经济物利性、阶级性、劳动创造性、情爱性、超越性等。人性诸因素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依赖、作用的完整的人性结构。人性的本质,比较抽象而言,是人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各种行为属性总和;比较具体而言,是具体人通过环境影响和自我选择而在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效能特性。由于德性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深刻,人们往往以“人性”概念来对它加以替代或误用。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70年代对人类生存环境因素的研究开始,到当今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觉醒,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再盲目地沉浸在经济文明的成就之中了,应当对我们人类过去的行为进行反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地检讨,在此通过对当前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分析,旨在从宏观上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强调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不可分性和协调性,反映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性,需求性和公正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管理活动中管理对象是复杂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职教师的人性是多面的,而人的职业行为是简单的,高职教师的职业行为几乎是可以量化和评级的,以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为教师某项、某时的职业行为进行透视、归正和水平晋级是有效的。从人性假设引入的启示、人性假设与教师职业行为对比、人性假设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意义入手,论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的人性假设的各种属性,并结合实际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提出高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晋级策略。  相似文献   

9.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生而固有的道德本心,其根源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并通过“尽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内求路向完善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自然心理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本恶,须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人性使其向善。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生而固有的道德本心,其根源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并通过“尽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内求路向完善人性。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和自然心理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本恶,须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人性使其向善。  相似文献   

11.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12.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藏传佛教尼僧的价值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交涉”①,并就尼僧的性别角色与价值认同的特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佛教原始教义是不允许寺僧经商的,但寺僧经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二者存在矛盾。随着社会的演进,佛教世俗化趋势逐渐加强,二者之间矛盾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4.
有关南宋孝宗的崇佛史料主要有《原道辩》、《咸淳临安县志》、《宋会要辑稿》、《续传灯录》等。孝宗的佛教思想可概括为:三教合一、融会诸宗、重佛事护僧尼。孝宗的“三教合一”、“融会诸宗”思想,对朱熹的理学思想直接产生影响,即“援佛入儒”。  相似文献   

15.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佛教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但事实究竟如何?本文通对当时敦煌僧尼人口与全国其他地区僧尼人口的比较,来探讨敦煌佛教在全国的真实地位,并分析造成人们对当时敦煌佛教在全国地位认识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滓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果报应、地狱受过和忏悔负罪等宗教观念也传入了中国。忏悔之法,作为佛教的一种宗教仪规,对中国一般僧尼乃至普通士人和民众的历史影响十分突出。忏悔观念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儒学道德自律的某种缺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产物,成为影响中国士人文化品格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众生皆具佛性,去尘止妄,则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之见性,即是体悟、觉知能够创造一切、明了一切的能或能力。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其每一部佛经都是通向开悟见性的一个法门。中国禅宗的前五代祖师,是真正见性之禅师,而六祖及其以后的禅师,并没有完全证悟。尤其六祖后世一些弟子,还在执滞于空中。中国八宗之中,净土宗不能见性,天台宗尚未见性,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均可见性。今人习禅,应以佛经教义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唐代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需要出发,结合当时佛教势力极度膨胀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对僧尼与寺院实施规制,使得佛教的发展能够大致保持在统治者的掌控之内.这对于当代中国与佛教乃至全部宗教事务关系的处理和规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