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的要求,我还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干”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最近,《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谈谈这条稿子的写作经验。我想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说什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  相似文献   

2.
我是位农民通讯员,由于水平差,采写的稿件不少,就是不见采用,周围有的人也取笑我。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正当我准备洗手不干的时候,1987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处,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知识》,便借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果然它内容丰富,短小精干,结合实际,可读性强,适合我们“下里巴人”的口味,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新闻知识》,对每期仔细的阅读,时间一长,也就品出味来,写出来的稿件也就有了分量,这些年来,我采写的稿件被市以上新闻稿件采用近600篇,连续6年被江苏省农垦总局和盐城市农垦局评为通讯报道工作一等奖,连续2年被国家农业部农机司评为优秀农机通讯员。  相似文献   

3.
采写思辨性报道难度较大,我的体会是:勤思勤察,做有心人,再加楔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深挖“潜新闻”。对业余通讯员来说,挖掘“潜新闻”是搞好思辨性报道的关键.那么,怎样发现和挖掘“潜新闻”呢?1989年10月份,我参加了《中国妇女报》在南京召开的骨干通讯员会议,交流时有人谈到离婚和再婚这个话题,许多人认为中老年人再婚难。受此启发,我的脑海里马上隐显出两个字:“复婚”。这就是一个“潜新闻”,且价值较大。在县委宣传部通讯站和县妇联的支持、配合下,搞了一个社会调查.当初以为找不到被采访对象,结果找了好几对。分…  相似文献   

4.
编辑部约我这个农民出身的通讯员谈谈怎样写新闻,使我非常作难。我只能说些支离破碎的意见,若能对通讯员有所帮助,我就喜出望外了。抬杠话上了大报头版常听一些同行说:“身处弹丸之地,岂能写出一碰即响的新闻!写点豆腐块,填填报缝就算不赖咧。”我觉得不尽如此,因为新闻事实来自现实生活之中,通讯员生活天地虽小,只要留心观察,精心采写,也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村边、地头、饭场到处可以听到农民议论怎样致富问题,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有的人认为,农民应以农为本,丢掉土地去搞其它,就是不务正业,应该制止  相似文献   

5.
《农民陈行忠创办华夏现代农业研究所》获2010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桐照渔民清退2.6万只养殖网箱修复海洋生态》获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在县市报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有6件作品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有3件作品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回望采访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新闻“活鱼”无处不在,要想抓住“活鱼”,就要沉下去、钻下去、挖下去,  相似文献   

6.
会议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但一直以来不被受众所看好。会议是新闻的“富矿”.这是业界的共识.但为什么“富矿”里淘不出太多像样的“矿藏”.应该以怎样的新闻理念报道会议.现在的会议新闻报道中缺少什么.又当怎样来衡量会议新闻传播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会议报道中应该注意而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为此.本刊约请了几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见解的业界同仁、专京学者撰文,期望给大家一个改革思路.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读者抒发真知灼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建立家庭档案.不仅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更重要的是.为科学理家.传承文明,创建文明家庭派上了大用场.我家多次被区里评为“最佳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美好家庭。  相似文献   

8.
张萍 《新闻世界》2009,(3):59-60
新新闻报道是西方非常标新立异的报道类型。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小说笔法写新闻,由于兼具文学与新闻两种元素,因此它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新闻界视为反传统的新闻流派,故有“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文学新闻”等别名。新新闻报道传人中国并影响新闻界与文学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我共向各新闻单位投稿二百三十多篇,被市以上报刊、电台(站)刊用一百八十一篇,其中有不少是篇幅很短的“小不点”新闻。我体会到,一滴水能见太阳。短新闻也能反映大问题。真正写好短新闻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深入实际,抓住活“鱼”。短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所以要抓新鲜的东西。去年,中央针对部分农民弃田经商的问题,号召和鼓励农民种好责任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便深入采访,发现我们乡采取了一些鼓励  相似文献   

10.
近日翻看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发现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反映普通群众内心世界和平凡人生的。比如.获三等奖的电视专题新闻片《信义兄弟——用生命践行承诺》,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包工头孙水林及其弟孙东林.接力为农民工发放血汗钱、救命钱的感人事迹。无独有偶.在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众多的获奖者中.无论是与艾丰等新闻名家同台领奖的县级广播站编辑杨登榜.还是被誉为“田坎记者”的田成友.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服务人民,把笔端和镜头对准群众。  相似文献   

11.
鲍海波 《今传媒》2004,(1):14-15
“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被“金弹”击倒,新闻的神圣因此而“蒙羞”。在市场经济的染缸里,记者的立命之本似乎不仅仅是“怎样写新闻”,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2.
祁家录 《新闻世界》2008,(11):40-41
我从事农村报道已有30多年.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成为我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更让我感到责任重大。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多角度思考“三农报道”,让我得到了不少收获,近几年来先后有7篇作品获安徽新闻奖和安徽经济好新闻奖,同时也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认可,今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3.
金坛县罗村乡上阮村农民苏善和,三年投资一万八千元,购置各种农业机械十七台,为山村一千多农户服务,建立了金坛第一个农机服务比较齐全的家庭农机服务专业户。苏善和,这位年近花甲、憨厚老实的山里人,被当地农民誉为偏僻山沟里的“十机部长”。他所在的上阮村,地处溧阳、金坛两县接壤处。一九八二年,当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善和看到有的村组农机承包到卢后,一些承包户只顾跑运输赚钱,有的还哄抬机耕费,使得一些买不起耕牛、请不起机耕的农户,常常贻误农时,遭受损失。苏善和觉得搞农机服务既可为山村农民排忧解难,又是个赚钱的行当,心头便萌发了购买农机具、建立农机服务专业户的念头。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5.
色彩杂说     
有一种说法.当今真实世界的一切都在被迅速的数据化,新闻、娱乐、知识、历史、地理……个中争议暂且付之阙如。我倒是十分赞同黑格尔的话:“那些自以为是的概念早已死去。我们有活生生的话要说。”无论世界怎样的“化”,有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天地间变幻无尽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我国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济报道的重要性,早已被大家公认。怎样改革和改进经济报道,是新闻界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事情。我这里只想谈这中间的一个问题,即提倡多写“社会经济新闻”。什么是社会新闻?就字面来说,很难下定义。因为一切新闻都有其社会性,没有社会性则很难成为新闻。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新闻都是社会新闻。但它有个约定俗成的涵义。在旧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新闻主要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反常事件,趣味性事件以及其他难登大雅之堂事件的报道。因此,“社会新闻”在50年代后期,在我国曾  相似文献   

17.
孙浩 《声屏世界》2013,(8):50-51
“新闻策划”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是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大家对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能不能“策划”.“新闻策划”的意义与作用.“新闻策划”的操作技巧等多方面问题展开了研讨,发表的各类文章非常多。  相似文献   

18.
新闻现场直播.历史上曾叫过新闻现场实况转播。上世纪80年代初.广电部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转播”一词用在这里不合适.因为它不是别人播了.我“转”出去。于是.打那以后.广播界逐步统一叫新闻现场直播了。这是一种便于发挥广播快速传播优势的好形式。近几年.各台对这种形式越来越重视.但真正作得优秀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新闻战线》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新闻杂志。我在50年代做记者时,个人订了三份杂志,其中一份就是《新闻战线》。从创刊号起,我一直挨期把它保存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抄走。后来它复刊了,我仍经常翻阅。因为我把《新闻战线》当做新闻业务老师,从它身...  相似文献   

20.
贵在坚持     
我是个残疾人,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通讯员。以前,我只是爱读书,喜看报,好写写画画。自1990年起,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写作的辅导刊物,受益匪浅。从此,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爱好者。 我受《新闻爱好者》的启迪很深,对那些名作家、名记者的“新闻生活”很羡慕,决心扎根“通讯员园地”,深入“文字病院”,进行新闻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