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是一本从宏观上阐释王希杰三一学术思想的论文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三一语言学派的成立;三一语言学派的成立是水到渠成的、对修辞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十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了阐释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和他的三一语言学;通过与其他研究王希杰学术思想著作比较对王希杰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修辞学必须科学化,科学化即现代化。修辞学的科学化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语言观的指导下,并且需要确立一些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3.
当代语言学、修辞学大家王希杰先生的“三一”修辞学理论,反愉部修辞学的问题建立在以下三组概念之上:四个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这个理论体系抽象出了当代修辞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提高了 修辞学的科学品位和社会功能,因此,可望为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带来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王希杰先生的<模糊理论和修辞>最早倡立模糊修辞学.他深入阐述了准确和模糊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模糊修辞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明确辨析了模糊修辞学中易混淆的两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为模糊修辞学的学科形成奠定了学科术语的基础;初步构拟模糊修辞学的理论框架,积极有力地促成了模糊修辞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汉语修辞论》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修辞学学著作:明确提出了对修辞学说的评价和选择标准;揭示了修辞学的科学结构,讨论了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探讨了修辞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总结了20世纪汉语修辞学的主要成果,展示了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历史演进的大致脉络,指明了修辞学的发展方向;讨论了修辞学说和研究主体、社会时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反思了修辞学的社会形象、社会功能等问题。全书具有四大特点: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高瞻远瞩的学科发展论,精辟独到的学术见解,独具特色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05年1月14日,"王希杰先生修辞学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召开,这是一次师生互动性、座谈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王漫宇教授、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助理兼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先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路宝君教授、徐丹晖教授、彭宗平副教授、李峰副教授、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李凡女士、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分社狄国伟先生,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会议由徐丹晖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发来了贺信并提交了长篇论文<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思想的演进>,南京大学博士生李子荣也提交了论文<修辞学是一门语言学科--〈汉语修辞学〉(修订本)读后>.  相似文献   

7.
王希杰先生把得体性奉为修辞学的最高准则。他的这部高等院校文科选修教材《修辞学导论》。以语言风格的得体性。教材内容的得体性、习题的得体性奉献给人们,体系完整。详略得当。既有科学性、严谨性。又表达了生动性。  相似文献   

8.
人文主义语言观是从语言的主体意识、主观精神即人文性出发,强调社会、文化和人的价值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历来表现为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倡导“修辞以立其诚”的观念,并将修辞和人格修养联系起来;重视修辞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修辞要合乎人文情景。通过以人文主义语言观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修辞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9.
王希杰先生的新版《汉语修辞学》在修订的过程中,坚持了四个基本修订原则,一是“三一”修辞理论的统观原则,二是编写体例基本不变的原则,三是经典用例与现时用例并重的原则,四是语言表述更为严密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修订本《汉语修辞学》才在原版所建构的修辞理论体系的基本上创建了富有新意的修辞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
从人文主义角度研究西方语言思想与修辞传统,分析语言中所蕴含的主体意识与主观精神,凸显语言在文化形成与传承、民族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揭示西方人文主义语言思想与人文修辞传统的深度契合与历史渊源关系,旨在更明确地认识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关联,由此促进两个领域的共融互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先行者王希杰的学术论著引发的、以王希杰为代表的学术群体所创立的"三一"语言学派已经具备作为一种流派所应该具有的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它把三组概念范畴和一条最高原则作为其科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并在唯物辩证法的统观之下优选演绎法兼用归纳法等古今中外法作为其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王希杰先生将潜显理论运用到修辞学的研究当中,提出显性修辞学与潜性修辞学及预测修辞学。他使修辞学研究具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修辞现象摆脱了神秘色彩,使修辞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当然,潜显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是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标志。王希杰先生批判地继承了传统语言观,逐步形成了自己对语言本质的全新认识,提出了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语言具有缺漏性和交际不自足性并建立了语言的显性和潜性理论。本文力图比较全面地论述王希杰先生全新的科学的语言观,并结合王先生的具体研究理清其语言观更新的来龙去脉,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的背景下对王先生的语言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王希杰的新著《汉语修辞论》有多维透辟的概念阐释、勇敢真诚的自我审视、科学公允的历史评判、新见迭出的理论建树等主要特点,是一部评史论道、继往开来的宏篇巨著,对新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国现代汉语修辞学,不能不提及王希杰先生,不能不了解"三一语言学."因为他"建立了继陈望道、张弓以来的第三个修辞学体系"[1]25.  相似文献   

17.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元语言与对象语言兼美,质彬彬,颇具可读性;注重多学科背景下的修辞研究;注重交际心理及言语接受的接受心理;兼顾修辞研究的共时与历时层面,科学的修辞研究方法;浓郁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8.
修辞学的对象问题是修辞学科中的重要话题之一,曾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引起过几次大的讨论,看似早已解决问题的话题今天却遇到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挑战与经验。究竟是坚持扩大研究对象和范围,还是收缩阵地,清理一些不合格的研究对象。在21世纪初,我们重提“对象”这一古老话题,相信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王希杰建构了“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他认为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存在有“潜性”和“显性”语言现象,并在唯物辩证法的统观之下优选演绎法兼用归纳法作为其这一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他的这一语言理论源于他对“四个世界”的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独特感受。“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代表了语言学理论的新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希杰 男,1940年生,江苏淮安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王希杰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语言观和方法论》、(《现代汉语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等课程。1980年与吴士文等创建中国修辞学会,为第一任秘书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