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说服模型的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修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促使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必须注重自身的形象塑造:一要增强自身的可信度,二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前者包括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后者包括高校德育工作者美化外表,提高受欢迎程度及保持与大学生态度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理论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基本要素之间存有内在的契合点,德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德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其态度的改变主要是在沟通说服中完成的。本文运用态度转变理论,提出德育对象态度的改变主要与德育者、德育信息和德育情境有关,要改变德育对象的态度,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德育信息真正内化成德育对象稳定的价值体系,进而完成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指出了态度如何改变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模型,要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须从自身可信度和吸引力、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环境、学生心理特点四个因素出发,内外兼修,增加可信度,提高吸引力,塑造良好形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境中适当使用“分心”、“强化”方法来达到对学生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4.
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理论传承及其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劝说情境的模式)是在其信息传递理论与社会判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传递理论及社会判断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是一种合理模型,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各部分分别代表了个体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因素,对这一模型中的各元素进行精简合并,得到简化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态度改变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介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联想和命题过程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态度的评价判断应该根据其潜在的心理过程:联想过程和命题过程,二者分别对应内隐和外显态度,并相互影响。同时,该模型还对态度改变进行了新的诠释。因此,该模型对于今后的态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文章最后还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和保证.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既体现出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正视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分析高校德育实效性欠佳的原因,提出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德育创新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创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线,通过建立科学健康、宽松和谐的德育管理,主辅结合、双向互动的德育途径,依据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培养显示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8.
9.
高校德育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了需要和动机、情感与意志、信仰与信念、直觉与灵感等几个方面,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高校德育中并发挥着作用.适度的非理性因素往往对德育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旦非理性因素脱离理性的指导就可能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析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当前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外因素主要表现为学分制带来的不适,缴费上学引发的苦恼,高校扩招、信息化社会和独生子女特性的影响,因此,要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德育体制、更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和创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应利用多种途径,形成全方位德育面貌。具体包括:强化承载教育性的课堂教学;完善以自治为核心的学生管理;重视学生指导中德育职能的发挥;围绕育人目标,开展各类活动;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学校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实效性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局面,教育者应研究探讨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育内容必须入情、入理、入心;受教育者应在融洽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升华其思想境界,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养成自律、自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持久而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品德的社会心理学阐释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道德教育过程是这一特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和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受教育者情感的外在刺激因素,因而要调动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德育工作者要全面提高素养,增强道德教育的号召力;德育信息要熔铸积极情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德育情境要精心创设,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内地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而高校的生命教育却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随着高校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高校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在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途径上,更是软弱无力,可操作性较差.为此,从态度说服理论的视角出发,根据"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试图让生命教育真正走进高校.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基本内涵。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对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有着制约和影响。德育目标的科学建构、德育内容的更新整合、德育机制的健全创新以及德育队伍的素质优化这四个方面是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与高校德育关系密切。高校应研究大学生的心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同一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及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一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所关注。当前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认识上不到位、工作机制本身存在缺陷、德育工作队伍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斌 《高教论坛》2014,(3):1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需要我们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9.
道德危机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悲剧.更是我国当今大学生的缺憾,暴露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和社会整体道德环境的恶化。高校德育需多方面探析。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工作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的重任,塑造高尚人格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角色形象所要求,形势发展所必需,其高尚人格具有效仿、感化和补偿三个方面的作用,主要应从真诚廉洁、博学深思、尊重关心、敬业修身、坚定信仰等五个方面去塑造其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