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必修课,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就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为着眼点,讨论“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育情”的音乐情感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具体地说,美育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扬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展现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克服重智育轻美育的倾向,注意发挥教材美学方面的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不断的升华,以知促情,以情知理,建构学生完善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美育是学生成长,学校教育的灵魂。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相似文献   

6.
胡维 《快乐阅读》2012,(34):121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这两句话是说文章以"情"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可以说,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列宁曾经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情感教育和智育、德育、美育等都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元素。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把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本文简述了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创始者之一。在西方近现代特别是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我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救亡图存”时代要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他以启蒙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坚持以人性、人的心理结构和主观意识为切入点来考察研究美学问题,认为美与人的情感态度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指出“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突出强调美学的育人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美育”是现代人实现“诗意栖居”,获得人生自由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84):35-36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语文学习的手段,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建立和形成。一是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二是提高素质,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情引情。三是抓住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以情激情。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学,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的效应是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如果政治教师能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轻松中接受教育,无疑会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年代的梁启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在王国维和蔡元培倡导美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主张。他论及美育使用的是“情感教育”或“情育”,他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并认为有两种人能承担这一“情感教育”工作:一是艺术家,一是从事情感教育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付晓兵 《考试周刊》2013,(54):47-47
<正>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郭雪峰 《学语文》2007,(2):56-56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  相似文献   

14.
徐海云 《教师》2013,(36):65-65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并非将知识简单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灵的接触”,这一目的则是通过情感交流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落脚点。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各种手段拨动学生的“情弦”,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实现“以情促教,以情导学”。  相似文献   

15.
陆善祥 《成才之路》2009,(27):41-41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课堂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卫菊 《成才之路》2009,(13):43-44
由于现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所以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本身。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整体美的熏陶.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字、词、句、段,而忽略了整体美的感知。其实,语文教材充满着文字美、意境美、内涵美,语文课堂是流淌美的绝佳之地。语文老师应利用时机,努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诸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审美感受能力、鉴赏和创造能力,从“美育”角度对学生作好引领。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确实,社会生活的丰富直接影响了语文本身的内涵,而文章本身也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我们可以在体会领略中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审美中接受情感陶冶,促进知识的吸收接纳。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可见,语文教育应该自始至终使学生徜徉于美的氛围,从而达到“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①情感化身——以情感为核心,深入理解教材。②情感桥梁——运用情感语言,发挥主导作用。③情感转移——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这一观点揭示了美育与美学理论的关系,肯定了美学理论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确切地说,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美的欣赏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的一种教育。为了提高人材素质,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古代早已存在。西方的古希腊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美育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在西方,如“希腊雅典之教育,以音乐和体操并重,而更重文艺。音乐、文艺乃纯粹美育。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使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雅典在培养人材方面,除军事体操锻练健康的体魄外,还有德、智、美教育,十分注意对公民进行多种才能的培养。古希腊罗马时期,一些思想家继承了雅典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23,(24):51-55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德育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中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命题,要从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未来视域厘清德育质量的内涵。德育应当是美的、温暖的,应当用情感关切促进德育的审美化构建。德育的审美化构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情感哲学“情本体”等深刻的思想,也折射出德育美育相融合的美学理论。情感关切是情感素养和关怀性思维的体现。要用情感去关切儿童道德学习,返回儿童情绪劳动者本身,重塑师生关系,防止道德冷漠与“亲密饥荒”,切实提高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教育对情感特征比较突出的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在“情感教育”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时情感教育和新课标的细致分析,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系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