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设计 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组织者、适当的引导者、必要的参与者。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研读课史,合作探究问题;第三阶段,练习巩固。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设计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组织者、适当的引导者、必要的参与者。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第三阶段,练习巩固。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人都有家乡,你的家乡是否风光无限?你将来也许会长久地离开家乡,你对故乡是否会牵肠挂肚、梦绕魂牵?今天,我们来欣赏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看看那儿是否令人神往。(二)明确目标(投影显示)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就内容上来说,是莫泊桑为了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生动.拜福楼拜为师,三次向他求教,最后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我在自己研读了课文之后.觉得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求教的经过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如“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善于表达”及“画家的手法”等。思考之一:课时划分要合理初次备课时,总在思考着应该把莫泊桑三次求教的经过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一开始想从课题人手,以“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求教,每次为什么而去”这个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明白福楼拜三次都是在指导莫泊桑“观察”。确定这个主问题之后,想引导学生从福楼拜的语言中去体会,设计了你从“福楼拜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的问题。想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是:第一次请教,感悟“坚持观察”;第二次请教,感悟“仔细观察”;第三次请教,感悟“善于观察”。可是自认为以“观察”去统领教学的我忽略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时的划分。为了表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就只要解决字词吗?这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把三次求教过程全放在第二课时的话,第一课时也就只要让学生读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就可以了。思之再三,决定遵从课文内容,遵从学生学习实际来合理划分。想清楚了这点,我就重新定位教学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以“第二、第三次求教”作为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引导型教学以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型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实施引导型教学的核心是构建学习领域和学习单元.  相似文献   

5.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我想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文较之白话文更难理解,为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学生由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课文《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的教学设计中,我的构思如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相似文献   

8.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安徽黄山风景区有无数奇石,景色秀丽神奇。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让学生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体会“奇石”的“奇”之前,我一改以往按课文写作先后顺序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课文写了哪些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然后与学生一起先学习他所感兴趣的石头部分,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块?”再与学生共同学习。这样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一、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范文,通过学习课文,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管方法多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三个问题为目标,这样的方向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想上好一堂专业课,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关键。我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四是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五是教法学法分析;六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得是否恰当,  相似文献   

11.
【设计思路】根据《将相和》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我为这堂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主要内容并叙述出来;第二,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第三,辨析原文与课文的区别,感受阅读原文的趣味。  相似文献   

12.
李贞 《辽宁教育》2023,(11):73-75
在单篇课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来支撑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合理设计问题;开展任务驱动,凸显学生主体,体现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我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有幸听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教师、著名特级教师、江苏丹阳师范附小校长孙双金教学的一堂示范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里介绍这堂课的教学片断,以飨同行。孙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阶梯,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一要反思是否为学生打开探究体验的大门;二要反思是否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三要反思是否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我在尝试“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兴趣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实现了三个飞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因此,在教学中怎样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在实践中采用了下列方法尝试了“兴趣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课文教学目标是指一个单元内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所要达到的结果。它有自身的特点,确立课文教学目标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要以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陈述课文教学目标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注意表述的语言,要根据具体课文选择反映其目标的“范式”。依据一定的理论,可以对已经确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质量进行预测。未来课文教学目标的走向是选择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二)关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用学习分类思想改进小数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设计,应包括如下内容和步骤:第一,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动力、情感(态度)等。第二,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教学预期目标)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应形成的学习态度或习惯。第三,考虑用什么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并提供学习指导。第四,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练习设计)。具体地说,小数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数学知识目标达成过程的教学设计。小数知识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第一,反思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要审视教学要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调适与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第二,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9.
宋菊 《黑龙江教育》2001,(12):36-36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辅导学生围练学习目标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在教学中以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为重点,以教师辅导为纽带,实现教与学的归宿——创新能力的发展。即:确立目标——创新学习——完成目标。  相似文献   

20.
小学常识课是一门融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对历史常识性课文,由于学生年龄和时空的限制,学生对学习内容比较陌生,缺乏感性知识,难以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如何改变这个状况,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现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浙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理解历史。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策略,并在体验中感知改革的伟大;初步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以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和迁都作为教学重点,将课文倒过来教,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通过历代尺来帮助学生理解时空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