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段时间以来,经常看到某一篇文章同时在两家或几家集邮报刊上发表,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作为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订户,总有点被愚弄的感觉。邮文的内容有宣传集邮活动的,更有传授  相似文献   

2.
罗贻声 《集邮博览》2012,(10):26-27
如何把零散的邮品变活?其实只需一张贴片、一个故事就可以组成一个小邮集,这就是“一片集邮”。一片集邮作为集邮展览的一种形式,对普及集邮展览、提高普通集邮者制作邮集参加邮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邮集是一本完整的书,现在的一片集邮就好比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把一本书浓缩成一篇小文章,还要独立成章,且不可复制,这就是一片集邮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4.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5.
当我提笔要写这篇序言时,感觉笔重千斤,有很负重的压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觉得难以胜任。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集邮大家郭润康先生出版《集邮传真》专著时,曾要求我为其专著写序。我虽受宠若惊,但  相似文献   

6.
笔者是一个极限集邮爱好者,收集、制作极限片已经有25年了,平时偶而也制作一些另类极限片玩玩。拜读了《集邮博览》2014年第10期陕西杨启国先生的《另类极限》一文后,感觉文章作者对另类极限的概念有些混淆,甚至把合格极限片与不是极限片的邮品都归于另类极限片之中了。所谓"另类极限",就是不符合现行的《FIP极限集邮  相似文献   

7.
拜读《集邮博览》杂志社编印的《中国集邮年刊》(2004年版),总的感觉是一年比一年好,内容更丰富了,资料更全面了,编排更合理了,很有实用与收藏价值。这本年刊实质上是一本年鉴,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权威性和实用性,关键是资料收集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令人高兴的是编写者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特别可贵的是对民办集邮组织的活动和资料,一视同仁地予以收录,反映了中国集邮发展的全貌。希望年  相似文献   

8.
王屋山因“愚公移山”故事家喻户晓。三年前,我应邀参加“愚公移山”特种邮票酋发式活动。第一次到访济源市这座美丽的花园新城,新相识的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崔丙亮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他是济源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河南省集邮协会副会长,而且他同我一样,都有乡邮员的人生经历,彼此的感觉特别投缘,唠起来有许多共同语言和感受,仿佛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  相似文献   

9.
订完2009年的《集邮博览》,我又仔仔细细地把2008年的各期翻了一遍,确实期期都很精彩。我喜欢《集邮博览》是因为她饱含的人文精神,阅读时感觉就像在读集邮界的《国家地理》(那是我喜欢的另一本杂志)。身边的集邮人都说《集邮博览》是为高水平的集邮者准备的。这似乎包括两层含义:一、高水平的集邮者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0.
我特别喜欢收集极限明信片,可是时间一长,收集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只好一箱箱的尘封起来,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甚至有一种邮品成灾的感觉。如果集邮成了负担,您说集邮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自从编组邮集参展并获奖后,我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6):9-9
收到《集邮博览》第5期,感觉特别厚重,取出一看多了一本增刊,因见过上期预告,不然肯定喜出望外。向订户赠送增刊,《集邮博览》堪称国内集邮报刊第一家。近年来集邮报刊出版增刊较多,但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得自己掏钱购买,不但耗费时间,还得搭上汇款、邮挂等费用,稍不留神增刊就擦肩而过。《集邮博览》此举无疑拉近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我等订户、读者和作者倍感温暖。  相似文献   

12.
《集邮博览》2010,(3):15-15
我国集邮组织具有广泛多样性,从近年来的集邮组织,特别是民间集邮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那些结构松散的,颇有活动特点的民间集邮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近几年,民间集邮研究会的发展迅猛异常。一些新诞生的民间集邮组织层出不穷,已经成为我国集邮事业的生力军。也许有人会问:"已经有了全国集邮联,有了省、市集邮协会,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与恩赐     
在一些集邮媒体上,有时能看到这样的文章,某集邮公司或邮政认真负责,热情为集邮者服务,使得集邮者深受感动,媒体也通过发表这样的文章给予表扬。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得到热情服务后,除了深受感动,心存感激之外,还有一种被恩赐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主要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4.
复刊寄语     
《集邮博览》的复刊是集邮爱好者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邮政一件值得关注的工作。集邮是一项有意义的、高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要把这项活动开展好,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来传播集邮知识,发布集邮信息,交流集邮爱好者的心得。国内有很多集邮类报刊,《集邮博览》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她的复刊,是集邮爱好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15.
集邮的魅力     
张洁 《集邮博览》2008,(10):36-36
集邮爱好者的数量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有多少集邮爱好者?其中又有多少是孩子?我们身边集邮杂志的发行量是多少?为什么在美国集邮协会现在拥有的会员数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四倍的情况下,还是有人认为集邮在那个年代更加活跃。集邮正在走下坡路是因为集邮爱好者的数量在减少吗?这个数目真的在缩减吗?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却值得我们斟酌。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又应该对它们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相似文献   

16.
集邮手抄报     
正儿子放学回家拿了一张大厚纸,说老师让家长帮着做一张手抄报,想来想去不知道做什么内容,看着偌大的一张白纸,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最后向正在整理邮票的我求援。好长时间没有整理邮票了,这不刚将这一段时间收集的编年票剪片倒在桌子上,准备挑选泡洗,看着一张张花花绿绿的邮票,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就帮你做份集邮手抄报吧",我高兴地说。"不行不行!"儿子回答得很干脆,"集邮手抄报好看吗?"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喜欢集邮的还真不多,即使我天天摆弄邮票,家里书橱里全是集邮类的书刊,可儿子根本不喜欢集邮,"一张张小纸片有什么好看的"是儿子的"至理名言",其他的小孩写信的都少,见到邮票的也不多,还谈什么喜欢?比起悠悠球、奥特曼来,集邮的诱惑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类型的民间集邮组织风起云涌,各种民办邮刊似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民间集邮组织的特点是一个集邮爱好者自愿参加进出自由的宽松组织,操办民间集邮组织的方法与官方邮会或有不同。由于有部分集邮协会的领导缺乏集邮知识,不了解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心理和需求,集邮活动开展得比较少。所以,广大集邮者为满足对集邮知识的渴求、对集邮活动的兴趣,自发形成了民间集邮组织它的性质只是松散集邮者的集合体,不是行政单位更不是党派组织;一切民间集邮组织的经费都是来自会员的会费及会员对会的资助,就是挂靠后也没有上级拨款,因此会员的利益是民间集邮组织的根本,会员群体是民间集邮组织的立足之本就某一个民间集邮组织个体来说,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兴旺、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据官方人士统计现有民间组织数量达到800多个,从1987年以来,我国已经消亡的民间集邮组织已不止一个两个,这里有外因也有内因,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在此,本刊专题栏目组挑选了几个民间集邮组织对其解读。  相似文献   

18.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是一开始就收集外邮吗,最早收藏的邮票现在还保存着吗?我从小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小叔喜欢集邮,他摆弄邮票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玩意儿比打玻璃弹珠有趣。于是也开始收集信封上的旧票。当时只有十岁吧。  相似文献   

19.
近读《集邮博览》2004年第4期武汉林振南先生的“黄州平信邮政附加费——一种自愿交纳的邮政附加费”文章(以下称林文),心中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记得去年林先生在《集邮博览》2003年增刊(3)上发表的“河北平信邮政附加费”一文中也曾提到此事,其实笔者早就想谈一点个人看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回应,看来现在是澄清事实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集邮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集邮学术研究征文选登10多年前,我在一篇序言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中国的集邮活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集邮真正成为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社会影响的邮票市场,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才得以诞生并发展壮大。我国集邮事业的兴旺,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对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集邮的春天,源于政治的宽松和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