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取法于课内”。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从事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水平较高的往往是那些课外阅读量较大的学生。因此,为提高语文水平,还必须“得之于课外”,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存在明显的知识“裂缝”:文章篇幅长,内容丰富,如必修一的诗歌《相信未来》、文言文《师说》;新的语文知识多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文体知识、文言文化知识等;阅读写作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裂缝”不弥补,很难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接轨”。如何弥补?需要多方面努力.但我觉得用心选好教学内容是关键。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与表达交流(写作)两大块,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首先就是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内容的解读。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也在学习内容上。如何选好语文教学内容.让高一新生快速走进高中语文呢?  相似文献   

3.
徐云 《考试周刊》2009,(46):16-17
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照本宣科,不敢逾越教材半步。于是就有教师说:课文编得太短,我十五分钟就讲完了,怎么办?也有教师说: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而课时安排得又太少了。另一种则是大刀阔斧地改,往往置“语文教材”于不顾,另起炉灶“自编教材”,或为综合性学习,并美其名曰“大语文”。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明确规定“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因而,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意对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能力迁移,这本是教学新理念下的可喜现象,却矫枉过正,有“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之嫌,语文课上不探究课文的文本价值,却探究起自然、思想方法、生活常识,甚至法律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宽则宽矣,但忘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忘了“本”。  相似文献   

5.
杨新丽 《宁夏教育》2009,(10):61-61
【题记】 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虽然表面上看是故事性的文章,但实际内容中却蕴含着一些科学性、生活常识性的知识。在教学时学生读懂了故事,知道了人物的特点,却没有了解其中的真正“奥秘”。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忽视了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这一个”,但是并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写出“这一个”。我们见过太多千人一面的教师形象刻画,读过太多对逝者的浮泛溢美的回忆文章。而张玉新老师为我们描述的两位已逝的师长,却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呼之欲出,如泥土般亲切真实。字里行间,戏谑中见至诚,深情中见肺腑。  相似文献   

8.
一、从“课文”走向“文本” 客观地看过去的阅读教学,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阅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窄。这可以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2000年,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阅读教学的要求时,均是以“课文”为阅读对象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课文”这两个字符,“课文”的“高级替代者”是“文本”,这既是整个阅读教学的突破,更是课外阅读的一个巨大突破。教材中的课文是文本.但作为文本的决不只是教材中的课文。这就意味着,作为阅读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冯芳 《学周刊C版》2011,(10):117-117
语文课程的第一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就学校语文教学而言,小学六年.阅读教学也就不过三四百篇课文.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如今新知识极其丰富的“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断课”是与“导课”相对应的。导人是语文教学开始时教师采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手法将学生领进课文当中.使他们先人为主地对课文产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断课”则是在语文教学结束之时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断而不断”。也就是教学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很赞赏薛法根老师的一句话:“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词,语言的基本材料。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它犹如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课文通道的金钥匙。学习语文,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孩子“沉入语文的感性世界”.让词语“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学生“人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鸣。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13.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老师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虽然很热闹,可是课文却读得嗑嗑巴巴,还有一些生字不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文学教育(上)》2008,(10):136-136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一件大事是让教师闭口,尤其是语文老师。虽然尖刻,却也不无道理。笔者为语文教师,对此深有同感。教学中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滔滔不绝者,总觉得该说的太多.惟恐有不到之处。学生日记中的一句话“老师把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地灌输给我们”,一下子惊醒了曾陶醉于教学境界中的我.我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工人!为此,  相似文献   

15.
陈颖 《云南教育》2000,(11):29-29
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看月食》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教学常识性课文一是要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自然常识 ,开阔视野 ;二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文中的“我”是通过“看”和“听”来认识“什么叫月食、形成月食的原因 ,以及月亮在月食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这三个问题 ,课文不是逐个说明 ,而是交叉阐述的 ,在描述月食的过程中插入了什么叫月食和形成月食的原因两部分内容。根据这一特点 ,可在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变序讲读。一、整体了解课文内容1.低年级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里一篇课文的编排除了文本之外,总是配以“研讨与练习”栏目。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当前语文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却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内容一许多老师面对“研讨与练习”,要么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至于怎么思考往往没了下文,要么是老师拿着教参给学生念念答案.  相似文献   

17.
观点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在于:一方面,课文是学习对象,学习任务就是理解、感受这篇课文;另一方面.学生现有的语文经验却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阅读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以帮助学生调整现有语文经验与课文理解.感受所需要的语文经验之间的落差。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三条路径殊途同归,应根据落差的状况选择适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的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可以说.不好好地利用文本是一种浪费,作文教学完全可以以文本为突破口,指导方法,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开凿源头活水,引来涓涓细流。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要靠“自悟”。但是,学生“自悟”并不是说就不需要老师的引导了。相反,老师的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大有可为的。一、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怎样带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呢? 联系课文,增大信息量。联系课文的内容、课文的主题、课文中提到的文句,增强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如  相似文献   

20.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感觉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似乎走进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要么轻描淡写、放手自读,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二、对略读课文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