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这就必须关注到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古诗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因其离儿童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对话,寻语文的情调与性灵.更要从儿...  相似文献   

2.
正Preface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让孩子亲近古诗要讲求方法,适合孩子学习古诗的方式应该是:向诗人学习,模仿他们观察、记录生活的方式,然后讲述自己的生活。很多父母都会带孩子读古诗,不过要想让孩子真正地亲近古诗,不仅要读诗,理解诗中的内容,还要找到古诗与当下、与孩子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如何才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使诗人创造的艺术形象完整且正确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果能由画入诗,诗画结合,会让古诗充满“画意”。  相似文献   

4.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5.
古诗教学谈     
背出个性诵出精彩[思考一]在学生诵读不太流畅 ,还不太理解文意的情况下 ,熟读成诵该花费多少时间呢?因此 ,“背什么 ,怎么背”就成了当前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了 ,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开卷有益 ,乐此不疲”。1 “老师 ,这是我选的诗!”———引孩子们背其所愿要使儿童乐背善背 ,首先要激发儿童的兴趣 ,背自己感兴趣的诗。为此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我爱读的古诗文”评选活动 ,发动孩子们收集古诗 ,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古诗五篇。2 “咦 ,怎么不费劲就背会了?”———巧妙运用无意识记忆注重积极营造古诗文背诵的氛围 …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孩子接近诗歌,走进诗歌,爱上诗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能使每个孩子成为“灵秀”之人.那么,如何让孩子真正领略诗歌的美妙呢?这就需要以“读”贯穿于古诗世界中. 一读古诗之“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执著于解词析句上的兜圈子.如何领略诗词中丰富的意象、蕴涵的感情呢?古诗的教学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诵读古诗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2004-11-24星期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喜欢上古诗。可有一次我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用汉字或拼音写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咏鹅》《静夜思》外,就很少写别的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让他们养成学古诗的习惯?来场比赛吧。今天下午,我班举办了第一次“背古诗”比赛。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背对一首得1分。为了争得比分,孩子们小脸急得通红,最后获胜的第二组只背出了10首诗。这时我说:“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自己会背的古诗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背。”“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觉得教幼儿背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机械背诵没有什么意思。大部分人在教幼儿背诗的时候,因为信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是让幼儿单纯地背诵。也有的人认为古诗的韵味妙不可言,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意境。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却忽视了一点,幼儿毕竟是孩子,在初步学习的过程中,唯有成人的不断启发引导才能渐渐掌握理解,品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是精练的语言,同时也让幼儿在学习时极难掌握,因此必须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我们不光要一句一句地翻译给他们听,更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让他们基…  相似文献   

9.
邱庆彬 《成才之路》2014,(26):80-80
正古诗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助人前进的标杆,家长们在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有意让孩子背诵古诗,进入小学更是加大了古诗学习的数量。对于古诗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背诵、解释句子,更要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只有掌握了古诗的意境才能理解古诗的精髓,从而领会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针对古诗的意境教学进行简要归纳。一、背景引入虽然小学生的年龄比较低,生活阅历比较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学生对人生态度的理解能力,处于低年龄的学生需要一些  相似文献   

10.
黄丹 《早期教育》2009,(4):26-26
“早晨诗琪小朋友的妈妈告诉我.诗琪很想当做操的领头人。这提醒了我是不是有部分孩子也有这样的愿望呢?所以我们想让更多的孩子当当领头人,激发他们做操的积极性。请爸爸妈妈们问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当,如果愿意请留言。”  相似文献   

11.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浸润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启迪了民族智慧.陶冶了民族情操,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从而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相似文献   

12.
庄雪丽 《福建教育》2007,(12):27-27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最好途径是让古诗自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古诗活跃在学生的诵读里,诵读保护了古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提倡诵读。让古诗在诵读中生动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而是对诗的深刻尊重和理解。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特点最完美的结合。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一大难题: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根据自己的实践,我用三步法激发情趣,学习古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修养。古诗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诗的表面含义,更在于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融情于境,晓之以情,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周美娟 《考试周刊》2010,(46):35-35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学习古诗的作用可见一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诗是陶冶心灵的艺术,诗是培育文化素养的沃土。古诗因为它的言简意赅,富涵哲理而流传千年,甚至名扬海外。过去的古诗教学,我们常常采用“读一读、讲一讲、抄一抄、默一默”的“四步法”,把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古诗的翻译和背诵上,死记  相似文献   

17.
卢洁 《海南教育》2014,(20):36-37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们或轻灵,或厚重,或饶有趣味,或极富情韵,或文笔精妙,或意蕴深远……古诗虽然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但在务必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却是润泽小学生童年生活的最佳营养品。在古诗浸润中的孩子,诗会积淀到他们生命深处,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就会变成自己独特的素养。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经典的古诗,就如同中华民族的标识,锻铸华夏儿女的基因,一代又一代地流淌在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古诗作为一种体裁,已经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于教材的文本与练习之中,而且也成为了儿童文本学习的重要呈现方式。但面对当下多元文化影响的儿童,面对远离古诗氛围与古诗情境的儿童,面对"我的学习"等个体意识日益突显的儿童,作为老师,笔者认为,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  相似文献   

20.
蒯威 《辅导员》2015,(5):31
近日,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地点是著名文化名胜枫桥。枫桥景区位于苏州古城阊门外,以寒山寺、铁铃关、古运河等古迹闻名,特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更是让它家喻户晓。一路上,我们背着张继的诗直奔景区。下了车,一边欣赏着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一边对照古诗寻找诗人的足迹。这时,一个孩子疑惑地问遭“老师,这里怎么没有‘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