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维度,包括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从价值维度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以及内在价值等。从理论维度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同时把握正确的“四史”大局观。从实践维度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科学规划、提升实效;二是要丰富形式、狠抓实效;三是要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2.
“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相通,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把握整体性和倾向性并重原则、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从面—线—点做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搭建“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打造“四史”教育本土教学资源实践基地,能更好地发挥四史”教育中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实际效用。结合高校学生“四史”学习实际,诠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建构和价值内蕴,阐明目前存在的挑战,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四史”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过程,将为“四个选择”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实践指导。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四个选择”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价值维度、理论维度以及实践维度,是加强高校“四史”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理想信念教育有的放矢,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实效的价值意蕴。从将“四史”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历史观”的有效途径,激发爱国力行的有益助推的逻辑建构出发,厘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困境。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主体特征和需求,“四史”与思政教学的内在逻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并构建“四史”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助力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更是高校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基础所在。鉴于此,从“四史”教育有机融入的价值意蕴分析入手,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四史”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四史”教育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点,把握“四史”教育的部分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主流与本质统一的原则,分析其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思维辨析能力提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性,探索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的路径,以更好地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正>“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存在极大的相关性,因此,将“四史”元素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具体的探索。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育技”与“育人”不平衡现状、生源质量和构成出现新动向等给“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时代挑战。为此,要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通过“明理,点理想之光”“增信,增信仰之力”“崇德,筑匠人之德”“力行,做实干之人”,探索从“迎合”青年喜好到“赢得”青年价值认同的“四史”铸魂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10.
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的有机统一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依据.以“四史”为主线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发挥教师教育主...  相似文献   

11.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四史”教育研究主要回应了“四史”教育的内涵与原则“、四史”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三个焦点问题。在复归实践性、文化性、主体性的呼声中,后续“四史”教育研究将超越工具理性,从理论思辨研究走向实证探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从多元主体兼顾走向微观主体关照。  相似文献   

13.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强化大学生使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当前,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固化、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思政教师综合素养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创新教学方式,保证“四史”融入有效性;强化“活动化”教学,深入推进相关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四史"教育的融合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探索在逻辑关系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相通,在逻辑关系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历史发展相互促进,在逻辑关系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从而使"四史"教育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融入.  相似文献   

15.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开展“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时代意义,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文章论述了高校思政课与“四史”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四史”教育的主题与本质一致;“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要求一致;“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历史价值取向一致。文章提出让“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入融合是时代所需,符合历史传承,对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茹 《天中学刊》2023,(1):149-1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契合相通。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四史”教育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四史”教育是辅导员的政治担当、岗位职责和育人手段。鉴于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战略性意义,辅导员要在教育过程中坚定自信、深化认同、凝聚共识,在优化内容和创新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加强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工作,在思政历史教育中应当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充分认识“四史”教育在树立正确大历史观、激发爱党爱国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认真剖析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增强渗透能力、强化教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构建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等方法全面加强高校研究生群体“四史”教育。  相似文献   

19.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云端”教学等方面,着力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会贯通,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涵养爱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四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政治选择的历史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两者融合的重大意义,坚持政治性原则、史料与理论相结合原则以及历史联系现实原则,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以及社会实践拓展等方面,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