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揭示了思政课的属性和功能,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科学理解这一重要论断,要深入领会思政课讲道理在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明辨是非、躬身实践方面的价值。要深入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丰富内涵,即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之理。要从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思政课教师的“讲授力”、思政课的“承载力”、不同学段的“衔接力”等方面深入探索思政课讲道理的推进路径,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
中越两国都是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开展了将领袖品质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设工程,建立了多政策、多部门、明规则的制度保障,理论品质、道德品质和实践品质的内容保障与入教材、入课程、入活动、入科研和入评估的实践保障。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应积极融入中共领袖的理论品质、历史品质和实践品质,不断推动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工程开展。  相似文献   

3.
胡海蓉 《青海教育》2023,(Z1):70-7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西宁市城西区文汇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创设育人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思政课”合力,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正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形式的优化,有效激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认同,从而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思政课内容及其内涵。多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优化了教育模式,开通了线上教育新渠道,拓展了社会实践教育格局,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社会本质。近年来,思政教育已不满足于基于思政本身进行优化,而是开始融合其他学科优势,试图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产生认知兴趣,再将这种认知兴趣引入思政范围,实现思政教育优化的深入。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形态上看,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随着思政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渐行渐近。将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与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紧密结合起来,能引导大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如何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已成为各大院校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索的课题。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文章就目前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情况作深入探析,并提出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功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目前,高校思政课采用的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满足新历史发展阶段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如何改革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探索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有效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为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生命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依旧维持着密切联系。革故鼎新,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要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互联网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深入探究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能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打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展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思政教育恰当有效的渗透入中职数学课堂,不仅需要教师从内心深入高度认识到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要把握与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紧密联、通俗易懂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无痕渗透,真正发挥其与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将"四史"学习有机融入学校思政课程,结合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创新方式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为主体形式,推进"四史"学习,将思政教育做实、做细、做活,形成人人参与、体验为主、学生喜欢、效果扎实的育人生态,让思政教育和"四史"学习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0.
以高职院校智能装备类专业核心课程“PLC应用与实践”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深层内涵和能动作用,尝试建立思政教育更高标准的指导流程和方法,完善思政教育实施过程的协同机制,建立更加可靠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着眼价值体系、内容体系、项目体系“三体系”布局课程思政框架,依照价值引领、岗位导向、项目重整、课堂升级“四步”流程重构课程思政内容,建立入脑入行入心全方位、课堂内外全过程、校企师生全员参与的“三全”评价机制,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天津市北辰区华辰学校将"四史"学习有机融入学校思政课程,结合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创新方式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为主体形式,推进"四史"学习,将思政教育做实、做细、做活,形成人人参与、体验为主、学生喜欢、效果扎实的育人生态,让思政教育和"四史"学习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61):143-144
一直以来,政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度较高,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思政知识,实践正确的思政作风,政府部门协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提倡思政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并以此作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风向。好事多磨,由于缺乏经验无案例可借鉴,我国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进行滴水穿石式的总结,故人性存在太多缺陷,其中在实践教育模式逐步明晰的今天,人们对思政实践教育的创新性要求引起广泛重视,文章主要对此进行讨论,为高校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创新是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创新需以“面向学习者”为旨归,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积极响应时代之变,增强思政教育网络课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思政教育在高校整体教育内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能够将思政教育的各项理论内容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使思政教育具备更高的实际价值,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水平。本文深入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并详细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都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中,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既要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规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又要针对两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不断拓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永恒主题。基于初高中思政课程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初高中思政课家国情怀教育在方式方法、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家国情怀教育目标、过程、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初高中思政课实施好家国情怀教育,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引领,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追求触及学生灵魂的感动与接纳。这样的家国情怀教育,方能入心入髓、落细落实。  相似文献   

17.
蓝乐钿 《考试周刊》2012,(40):143-144
微博作为一种年轻化的网络沟通、交流形式,以其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公开性等特征备受学生群体喜爱。微博拓宽了思政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本文从微博的特征、微博在思政教育的作用和思政工作者如何深入利用这一新媒体来发挥教育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谈谈微博在思政教育平台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贯彻“大思政”理念,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课程思政资源库,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本研究从“商魂”、家国情怀、诚信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将德育渗透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思政教育兴起,思政教育开始与网络密切相连。互联网的发展给思政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要想在各种思潮中把握思政工作的方向,前提是必须明了网络发展的轨迹与我国当前面临的网络思政教育状况,才能在现有的技术下深入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更新思政教育观念、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和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