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五育地位不平等、五育之间不关联、五育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五育融合”的现实问题,二者具有诸多内在契合点,如,基于相通的逻辑起点,面临相似的现实境遇,指向相同的目标诉求等。“双减”背景下应依托教育时空保障,拓宽“五育融合”之广度;回归教育育人初心,挖掘“五育融合”之深度;注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五育融合”之效度。  相似文献   

2.
在“双减”背景下,充分利用学生减轻作业负担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五育并举”多元校本课程,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从顶层上设计“五育并举”多元校本特色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多元校本课程体系,以形成“五育并举”课程图谱,推进“五育并举”多元校本课程的实施,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切实关注作业设计。本文探讨的是以“双减”为背景,以“五育融合”为支点,以综合实践为手段开展的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从作业的内涵特征、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三个部分,围绕德智体美劳展开实践类作业设计,从而发展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崔群 《辽宁教育》2022,(16):33-36
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应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从课程的形态、基本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统筹规划,深度推进课程的融合程度,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界域,以整体性思维推进跨学科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5.
通过“五育”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既是当下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如“五育”培养脱节,制度落实不够等现实困境,应当在充分认识“五育”融合必要性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高位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双轮驱动、明确职责功能,坚持项目培育、强化分层推进,坚持创新举措、落实精准实施,坚持效果导向、注重多元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以初中生劳动教育为中心环节,探索以班级为单位,协调各方,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初中生劳动教育实践应加强学科融合,构建班级劳动课程体系;健全评价制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创设劳动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相似文献   

7.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五日微课程”是以五个课时为一个项目单位的拓展性课程,是基于学生个性成长的实际需求,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智慧生长、能力发展而开发的系列课程。浙江杭州市长河小学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从目标设置、内容开发、时间安排、师资排布、评价跟进等方面着手,使“五日微课程”成为有效支持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双减”新载体。  相似文献   

9.
王迎 《江西教育》2023,(19):92-93
在素质教育理念稳步推进的今天,通往“全面育人”之路的途径多种多样,而“五育”融合作为一种综合性、科学性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在全面进行幼儿教育改革的当下,教师应当主动打破“五育”之间的界限,在“五育”融合中助力幼儿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整体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是“五育融合”生成的社会外部机制,全面发展教育旨归的落实是“五育融合”生成的教育内在机制,课程体系共同目标的推进是“五育融合”生成的学校联动机制。“回应”与“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坚守”与“兼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使命,“协作”与“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英语教学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化语言教学逐步向跨学科教学迈进。语言的文化观、技能观和德育观也在整个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初中英语教学的导向也应该面向立德树人和学做结合。本文的目的是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英语课堂,从而解决英语语言学习与立德树人融合不充分的问题,凸显英语的价值,促进英语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中学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精准把握学校办学定位。从“愿景引领、协同育人、五育融合”三位一体入手,做好学校发展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育”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看来,教育活动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不仅内在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维度,也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不仅意味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统一,而且还意味着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方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全面分析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以提升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方面,就要求教师能够调整教学方法,创造适合学生体能与年龄特征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强调了设计科学、符合“双减”宗旨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提倡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示范教学,以及通过正面激励手段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这些策略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最后,在结论部分重申了这些教学策略对于适应当前教育政策改革、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以建 《教师》2023,(25):75-77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五育”融合的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小学美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落实“五育”融合理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作者从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和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巧用信息科技、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内涵分析、开展实践活动、引入名家作品、展现运动之美六个角度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究,旨在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潘霞 《成才之路》2023,(16):141-144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是一种思维突破,也是一种理念创新。文章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五育融合”面临的困境,提出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动教育淬炼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以期培养出“政治合格、技能精湛、体能过硬、文化素养高、劳动意识强”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学科、学段、时空,构建“和合”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和合”课程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追求丰富适用,课程实施主张学科融合,课程评价讲究多元开放,改变了学科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加强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沟通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打下基础,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