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乱世,狼烟四起,火德衰微,群雄逐鹿。先有十八路诸侯歃血而并起,后有魏、蜀、吴三国鼎足而并立。遥观此乱世,非能、狡之主不可居之,非勇、武之士不可存之。既后人以此时多踏浪之英雄,现无数之豪杰。但遍览历代之书卷,未尝有人能将是时之帝王——献帝刘协重而探之,赞而美之,然余以此为未妥。更查史籍,亦多有证吾之文书,故以献帝为乱世英主,便作此文。一探献帝起身于黄口,保祚于乱世之英少;二探献帝奋起于乏伪,重振汉室之雄心;三探献帝自保于险恶,寿终于正寝之缘由。探之得之,以求还献帝之真身,翻历代之贬义。  相似文献   

2.
凿浑沌     
南海之帝为僚,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  相似文献   

3.
河东一隅,为汉民族之摇篮,人文荟莘之胜地。且兼表里山河,环境幽僻,多存姬汉古语,实为研究汉语史之宝库。予以工作之暇,留意于语词集辑,每有所得,辄为记之。今稍事董理付梓,聊奏缀衲补罅之效,并就正于方家也。是为记。  相似文献   

4.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5.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6.
高考与素质教育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永恒的主题.文明社会的发展总是与教育伟业息息相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有两大热门话题一直倍受社会关注,即:高考、素质教育.高考--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也许是高考一头系于教育,千秋功业,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攸关;素质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奠基工程,始终绽放出灿烂的奇光异彩.然而,高考,为之歌颂者有之,为之诟病者亦有之;素质教育,为之呕心沥血者有之,为之敷衍塞责者亦有之;更有甚者,把高考、素质教育视为水火不相容者亦有之.  相似文献   

7.
凿浑沌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1):75-76,49,85,86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绦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曰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8.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9.
一、“浑沌”原型的追寻庄子《应帝王》有则“浑沌之死”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10.
青春(节选)     
块然一躯,渺乎微矣。于此广大悠久之宇宙,殆犹沧海之一粟耳。其得永享青春之幸福与否,当问宇宙自然之青春是否为无尽。如其有尽,纵有彭、聃之寿,甚且与宇宙齐,亦奚能许我以常享之福?如其无尽,吾人奋其悲壮之精神,以与无尽之宇宙竞进,又何不能之有?而宇宙之果否为无尽,当问宇宙之有无初终。宇宙果有初乎?曰:初乎无也。果有终乎?曰:终乎无也。初乎无者,等于无初;终乎无者,等于无终。无初无终,是于空间为无限,于时间为无  相似文献   

11.
倏、忽与浑沌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13.
小序一、固原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地区之首县,其方言为中原官话秦陇片下之一支。本文所释均为固原方言中的常用词语。二、既曰“考释”就应该作一些审音辨义的探求和说明,而并非仅将摘录于古字书中之某字比附于后所能奏功。依愚所见,本字与方言词语之关系约有以下数种:1.本字之义与方言词语之义全合;本字之音(取中古音),其声韵调与方言词语之今声韵调对应全合。2.本字之义与方言词语之义虽不全合,却有孳生引伸之联系;本字之音与方言词语之今音虽不全合,却有演变转化之线  相似文献   

14.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5.
【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①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②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  相似文献   

16.
法家【原文】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注释】①燧(音遂):古代钻木取火,所钻的木叫燧。②鲧(音滚):禹的父亲。  相似文献   

17.
为人与治学,二者相辅相依;人格与学品,二者紧密相系。有崇高之风骨始克有厚重坚确之学问,反之亦然。世之有真学问者,必具高风亮节,而蝇营狗苟之流,纵擅名于一时,终遗臭于将来。兹请结合陈寅恪先生著作略论之。学术研究之价值、目的,在能探掘往圣先贤之遗风遗韵,在往古之文史中求得识见,以丰富本民族的精神财富,使本民族得以借其文化自本  相似文献   

18.
境界说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到清朝王国维时趋于成熟。他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外物者,皆须臾之须臾之物。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之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  相似文献   

19.
南轩记     
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搞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  相似文献   

20.
河鳝救婢女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夕,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