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展现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和理论精髓,也是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国际传播必须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在充分认识当前的机遇条件下,以科学把握“时、度、效”为实践方略,向世界充分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论、重点论与两点论、联系观与发展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推动了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一伟大实践离不开伟大理论的指导.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科学把握减贫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构...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历史性地克服了绝对贫穷问题,在实现新一个百年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的新特点、新局面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贫困的重大论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丰富与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深入研究,同时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的,由此深深嵌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完成,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消除了局部地区、乡村社会的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科学把握减贫规律、总结减贫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独创性与说服力俱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文章据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时代背景与科学内涵,总结出用以指导中国减贫事业成功的理论精髓,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探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在新时代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策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立足17年半的扶贫实践,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其先行探索、孕育萌芽和实践检验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七个坚持”的深刻内涵与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机理。习近平关于摆脱贫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无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泥潭.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以及西方国家反贫困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这些国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贫困.对于西方私有制国家来说,"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理论上是无解的,在现实中亦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创造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使8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世界性奇迹,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为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优势与"中国智慧"."中国智慧"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其理论价值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在反贫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验证,其实践价值在于不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的反贫困制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倡导了以合作促减贫,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泥潭.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以及西方国家反贫困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这些国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贫困.对于西方私有制国家来说,"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理论上是无解的,在现实中亦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创造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使8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世界性奇迹,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为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优势与"中国智慧"."中国智慧"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其理论价值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在反贫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验证,其实践价值在于不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的反贫困制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倡导了以合作促减贫,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反贫困是马克思关切民生、建构科学理论的重要母题.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从财富 均衡、财富正道、财富品质、财富梦想等方面体现出丰富的经济伦理特质,它需要通过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作用.财富均衡增长的反贫困理念,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等反贫困的具体实践;财富正道和真正财富等反贫困理念,有利于引导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伦理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挖掘传统财富文化的经济伦理元素,强化当代中国财富追求的道德教育;而财富梦想的反贫困理念,也有利于在财富创造与"完善的人"的生产中促成"中国梦"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脱贫攻坚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继承。同时,它深入思考中国当前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提出"生态扶贫"理论;深刻认识到人的主观因素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论,为中国扶贫做出巨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以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贫困思想为文化根基,批判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国贫困治理相关理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探索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萌芽、发展、深化和创新四个历史阶段。在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路、彰显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反贫困是要求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重要领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要以全面的视角对中国贫困问题形成整体性认识,发现其中的本质性规律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并能够指导实践。本文在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影响因素分析,提炼出反贫困中国模式“两线一力”的理论框架: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网两条线索,通过政府主导的财政减贫来实现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国情观、比较方法论等思维范式的创新帮助学生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时代特色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关系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生态保护脱贫等。这些理念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减贫实践发展和推进全球减贫实践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智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科学概括,明确确定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终形成。为加深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本文拟从它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作一点研讨。如同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它的基本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明显区别;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它是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升华;它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先天的、内在的本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间断地开展反贫困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在建国初期提出“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反贫困斗争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小康行列,反贫困斗争取得初步成效;进入新时代党提出全面实现小康,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来擘画小康之路,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就是理论内容具有实践性,即理论植根于中国的实践之中,对实践具有依赖性和指导性,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和对实际问题的成功解决。它的形成和完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它的作用和品质是善于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和推进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是各门科学的基础,而且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它也是指导高校后勤工作实践的科学理沦。本文旨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当前高校后勤工作,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了“六个坚持”的要求,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它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内涵,即人民性的价值立场、科学性的理论立场、创新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点、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世界历史的整体思维。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确保理论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不变,不断贡献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助力提高理论的供给力、解释力,更好体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提供整体性前瞻性的科学思想方法,更具有为人类谋进步的视野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