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根荣 《江苏教育》2007,(11):38-38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3.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在设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时。“适切性”、“历史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是要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领域,“快乐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对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教育确实需要注入“快乐”的因子,但是,如果不把“快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的话,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的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是他立足生活经历和受教经历,在反思社会现实与时代情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人民健康生活的“维稳器”,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为创造“健康之堡垒”,陶行知指出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日常生活,囊括体育运动、卫生教育、饮食调节、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在教育上,他秉持“预防为先”“劳逸结合”的健康教育,并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取“知行合一”“做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借鉴陶行知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有益因子,启示当今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采取“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家”“校”“政”“社”育人合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是“专制教育”。当今,虽然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专制教育”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对各种“专制教育”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8.
教育爱: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高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以爱为核心,热爱教师职业是“教育爱”的前提,尊重理解学生是“教育爱”的基础,热情鼓励学生是“教育爱”的手段,关心爱护学生是“教育爱”的表现,严格要求学生是“教育爱”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于教育问题的“实践性学习”强调教育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培养师范生教育胜任力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实践性学习“强调“知行合一”,侧重“做中学”,认为职前教师教育仅仅传授教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供教育实践机会,在“实践场景”下让他们尽早进入专业领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了教育的程序和方法,获得教育胜任力。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守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信条,但是如今一提到“惩罚教育”,听者闻之变色,因为大多数学校热衷于提倡“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无批评式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教育手段被社会舆论炒得如火如荼,如同包治百病的良药,很多人也为此走出来献身说法,相对而言,“挫折教育”、“惩罚教育”则被冷落遗忘。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它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应该平衡发展,丢掉任何一方,都会给人以缺失感,最终会出现教育怪状。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数学教育中多为“他控教育”而少有“自控教育”。新世纪教育的灵魂核心是认识自己的教育,即“自我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育的方式,变“他住教育”为“自我教育”。数学领域中的学习相对文科课程来说是困难的,要实施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原则,更需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少依赖老师,主动去学习,自我反馈,自我提高,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军弟 《成才之路》2023,(24):45-48
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适时总结成功经验,深化学习,巩固成果,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南宁师范大学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坚持“目标要求”与“立德树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校内培训”与“校外体验”、“规定动作”与“专业特色”、“学习党史”与“为民办事”、“集中性学习”与“常态长效化”等六方面,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广大党员干部智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数字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在产生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基于“座架”的相关观点看,教育数字化会改变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成为“数据人”,教育影响成为一种“程序”,教师成为“数据提供者”和“程序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单一性增强,并逐渐冲击教育中现存且应有的丰富性,最终导致教育不确定性的消失。教育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为有效回应教育数字化带来的这一风险,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教育各主体需要树立“沉思”“泰然处之”等意识并发出制造“意外”的行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则应为教育各主体提供知识、理念及制度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教育密不可分,而要实施个性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个性教育中要转变四个理念,即:变“唯师独尊”为“民主和谐”,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自主性;变“告诉教育”为“生疑教育”,以充分挖掘个性中的创造性;变“异质教育”为“同质教育”,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独特性;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为个性培养创调科学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培养目标的误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朱方鸣 《职教论坛》2002,(15):34-35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以至于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个个误区。1、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具有从事“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职能,对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颁发“学历证书”和“培训证书”,高等职业教育显然有着同样的职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指出要“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只注重了…  相似文献   

17.
“劳动技术教育”概念的含义已显偏狭,必须冲破其概念樊篱,整合“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建立“技术教育”概念,重建技术教育目标,重构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体育先后经历了西周官学中的“射”、“御”,春秋战国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汉代太学教育中的“武艺”,隋唐学校教育中的“武”,宋明理学教育影响下的“武学”与“养生”,明清之交早期启蒙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学校体育六个发展阶段。体育教育内容日益拓展,教育方法日益多样,教育宗旨日益拓展,教育对象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9.
全民-全纳-全人:"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经济学”的“亲民”的治国方略正可打造“亲民”的中国高职教育。建立并完善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的“三全”教育新体系,勾勒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到创富教育的清晰线条,实现从“技术人”到“社会人”、从“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根本转变,是中国高职教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成长取向。  相似文献   

20.
“品性教育”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当前“品性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如何将“品性教育”落到实处,值得教育者更加深入研究。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围绕“品性教育”教育理念,以培养“人品高洁、学品聪慧、身品健美、行品优雅”的“四品”学子为育人目标,聚焦于“品性教育”的文化体系构建、德育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魅力课堂构建、评价体系构建、家校社共育体系构建,基本形成较为成熟且能推广的“品性教育”范式,引领学校“品性教育”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