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教学是高校在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形式缺乏规范性和多样性;三是实践主体缺乏能动性和广泛性。因此,解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策略选择在于:第一,学校领导提高认识,强化顶层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二,开课单位注重监督,确保教学形式的规范性和多样性;第三,任课教师提升能力,确保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2.
郑佳文 《科教导刊》2022,(27):122-124
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深化理论认识、增强历史责任、培养实践能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领导机构、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置,以期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和实践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机制尚不完善,运行不够顺畅。因此,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并创新实践教学机制,从而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课堂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课外实践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之一。而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不仅要准确理解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还要积极探索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5.
把握统一性,尊重多样性,在二者协同发展中追求教学价值目标的同一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在理论上深入理解、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进而在实践上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厘清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内在矛盾形态,从两者矛盾失衡中梳理思政理论课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正视矛盾失衡的规律性并从中发掘问题本质是守正创新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现,需要坚持教学目标统一与教学模式多样相统一、课程设置统一与课程体系多样相统一、教学管理统一与教学方式多样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路线。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坚持大思政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群众,不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保障。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规定和根本体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性是多样性探索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样性探索是实现统一性要求的有效途径。要在统一要求和多样探索的互动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新媒体逐渐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新媒体兴起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政治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包括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多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变得复杂艰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多媒体知识掌握能力,从而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对教学的阵地进行拓展和转移,对教师的新媒体素养进一步增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推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创新改革。在新媒体背景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改革契机,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微公益以其便捷高效的参与性和灵活多样的操作性,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推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积极借助微公益载体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有着纯粹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素质教育视野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路径。课堂实践教学是主要路径,校园实践教学是重要路径,社会实践教学是典型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体系,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理念和方法的有机耦合、坚守和期待的视域融合、认同和实践的系统契合。以说服力解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以吸引力解决学生"爱不爱"的问题、以感染力解决学生"用不用"的问题,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达成路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亲和力"分解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三个维度,通过鲜活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健全践行体系,着力解决"真信""真爱""真用"三大难题,探索实施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不仅是对"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的回应,而且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在坚持主体性、针对性、稳定性、普遍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自主选择、全员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在坚持主体性、针对性、稳定性、普遍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自主选择、全员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和当前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向的考察,阐明了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既要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又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具体目标的层次性,既要坚持灌输的原则,又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既要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又要协调学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赵志恒 《高教论坛》2020,(3):45-50,113
实践教学改革在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过程中具有多维价值,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思政课的创新性建设,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挑战能力。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四大平台、三大链接实现方式和五大保障体系新路径,努力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金课",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仅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潜在的发展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更多能够综合实践应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新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新实践教学思维,采取高效的实践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利用网络来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网络时代的现实需要,是拓展实践教学形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统一人格。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策划和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活动项目,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利用网络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支持,建设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和方案,统筹规划网络实践项目;构建多维度的监督机制以及多元评价主体、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厘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剖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实国情和具体文件精神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