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科举名称命名等级不同的月饼,用掷骰博取四红决定胜负赢得月饼,这是厦门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中秋节日民俗——“博饼”。“博饼”最早见于康熙《台湾府志》,它是清代台湾“班兵”制度的产物。大量不带眷属、三年一换的将士轮流到台澎金厦地区戍守海疆。每逢中秋。这些主要来自北方和江南各地的将士们格外思乡。他们把平日打发无聊时光的赌博游戏与难得见到的家乡月饼嫁接到一起,又吸收了科举文化的因素,创造了最初的“博饼”。  相似文献   

2.
正瑞安作为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早在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罗阳县,后几经更名,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因有白乌栖城北集云山,以为祥瑞,诏改名为瑞安县,沿用至今已1100多年。千年的历史积淀,使瑞安流传在民间的民俗丰富多彩,曾有古老民谣:"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当鬼叫。四月田螺密密旋,五月龙船两头翘。六月六,洗狗秃。七月七,巧食杂‘麦麦’。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糕满捣臼。十月十,吃柑橘,十一月,吃汤圆,十二  相似文献   

3.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感怀的日子,适合凭栏、感怀、悼古,适合无拘无束地吟咏。比如,今年的中秋之夜,打开电视,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及海外频道就能看到一场风月无边的诗歌对话——由央视顶级主播和国内最好的朗诵艺术家们领衔出镜的《义乌中秋诗会》。他们或穿越时空,或定格历史片段,或化身传统中秋节民间传说中的主角,诗说着千年乌伤(义乌)变迁事,诗说着人世间的感情,伴着月饼、美酒的清香,进入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4.
正中秋节与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在《唐书·太宗记》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代张祜(785年—849年),字承吉,清河人,出身富豪之家,有诗名,其《中秋夜杭州玩月》诗描述了在杭州的文人雅士中秋赏月的情形: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  相似文献   

5.
好多饭店都注重品种经营,要不就是"老品牌",让顾客既品味商品,又享受文化;要不就是"新、特"产品大聚会,让顾客吃个眼福、口福.应该说,这些都不错,但万千饭店、饭馆经营手法一样,也未必能使生意红火.这不,"万紫千红"就吃了这个亏,开业不到三个月,生意一直就没红火起来,倒有点想关张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思乡情结,是中国人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古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不如此。今年中秋,十一位中央电视台的主播走进义乌,在当地举办了一场咏美景、咏佳节、咏深情的中秋诗会。那些抑扬顿挫的美妙诗句落在义乌大地上,同华美的视频、悠扬的音乐一起,传递出这个商贸之  相似文献   

7.
到了唐代,节日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节俗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数量也大为增加。但是,国内外对唐代节日的数量一直未能确定,主要是和《北堂书钞》中"膢"日期的不确定以及清明和中秋是否在唐代形成有关。本文通过对唐代典型岁时文献的研究得出,"膢"指的就是立秋,"清明"在唐代已经转型为拥有自身节俗的独立节日,而"八月十五"在唐代仍未纳入节日行列,因此,唐代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应为29个。  相似文献   

8.
奇特的鸟     
植树鸟南美洲北部的荒地,有一种白头、黑身、长嘴的"卡西亚"鸟,它喜欢吃当地生长的甜柳树叶。在吃叶之前,它会先用嘴在地上挖洞,把嫩枝咬断插入洞里,再慢慢地啄食。岂知插在洞里的甜柳树枝几天后便会扎根成活,过1~2个月就能长成1米多高的小树。所以当地人叫它"植树鸟"。酿蜜鸟安哥拉的北部,植物繁茂,四季花开。这里有一种小鸟,名叫酿蜜鸟,全身洁白,长着一个细小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音乐史上的名作,宋元时期即广为传唱。到了当代,此词由台湾音乐人梁弘志重新谱曲,歌名改为《但愿人长久》,因邓丽君首唱而风靡一时,因王菲等歌星翻唱而至今不衰,可谓旧曲新翻的佳话。"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在天上的日月星辰中,月亮因其皎洁柔美,而且善于"变脸",最能引发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月色照亮了诗词,催生了佳作。一年  相似文献   

10.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一次晚宴。年夜饭一般在除夕前几日甚至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剖杀鸡鸭、腌制酱品。当主妇们忙忙碌碌的时候,新年的味道就近了。"吃"出来的年味儿过年,做些什么菜,怎么吃,其中藏着的是哪个味儿?为此,我特意走访了知名餐饮专家张渭林先生。张先生很低调,浅淡而谈,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年夜饭的吃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吃饺子面条夹馍,南方人吃米饭汤圆年糕,鱼羊之鲜、贝蟹海味、上中下山珍,大约能见到的最好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月亮的圆缺是没有什么人文内涵的。不过中秋一旦成为节日,也就被附上种种人间情怀,滋生出许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古往今来,许多与中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胫而走,广为传播,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之夜,总是一年中月亮最为圆润、饱满、明亮的那一夜,非常特别,早就被我们的祖先当作一个特殊的日子。不过,古往今来,人们话说中秋明月,并非在讨论天体,实际上诉说的却总是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月是故乡明,挂在中天”。不知是那位诗人的诗句,每逢此时便回响在耳畔,这里体现着一份对家国、家园独有的挚爱情感。今年,中秋佳节与国庆日一起欢度,二十余年的时光中,除了2001年10月1日中秋之外,这是仅有的双节共度的日子,于是凭空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喜悦。  相似文献   

13.
郑宏 《文化学刊》2008,(2):132-136
建筑是大学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言的艺术,是大学精神的一种特殊载体。厦门大学"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风格、寓意深刻的校舍命名和积淀历史文化的各种人文建筑,形成了厦门大学极具人文韵味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升核心竟争力的重要途径 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风格.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新的管理思想,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来看,可以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一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包括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其中共同的价值观是核心.企业文化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企业是一群人组成的团体,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又是一个人际群体.  相似文献   

15.
梁卿 《文化交流》2014,(11):47-50
2014年9月7日,"浙江制造"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简·爱》舞美队抵达韩国首尔仁川国际机场,受到了韩国首尔音乐剧服务公司和韩国音乐剧《光化门恋歌》剧团的热烈欢迎。中秋圆月当空,月光洒满大地,雄伟的世宗大王宁静地矗立在静谧如止水的世宗大道上。杭州剧院原创大型音乐剧《简·爱》,就应邀在首尔世宗文化会馆演出。  相似文献   

16.
吃饱不读书?     
张鸣 《文化博览》2006,(9):10-11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吃"作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多数人活着是为了吃,而不是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吃是为了活着。食不果腹的时候当然谈不上价值观,但是只要国人有了余钱剩米,吃顿好的,或者顿顿吃好的,就成了人们每日的不懈追求。国人有福,吃顿饺子都要攒肉票的时代总算过去了。虽然农民还很苦,但解决了温饱并进入小康的人家毕竟很  相似文献   

17.
过年是一个充分展示包括饮食、起居、服饰、祭祀、娱乐、礼仪、社交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节庆活动。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县松阳有一些完全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风俗。水南桥头村:除夕分岁吃年夜饭是过年的高潮。松阳人把吃年夜饭叫作"分岁"。在"分岁"的餐桌上,糕、米果、山粉丸是永远的大菜,离了这"老三样",也就不成其为松阳人的年夜饭。我外公外婆家住水南桥头村,这村做的糕和米果在松阳非常有名。松阳童谚云:"雪花飘飘,外婆炊糕,雪花浓浓,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多样性     
正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不仅适合世界各民族,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把宗教教育看作是人文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看作一种基础教育。从小学来讲可以是国民教育,从大学来讲可以是通识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可以"伦理代宗教"、"哲学代宗教"、"美育代宗教",指向了宗教学教育引导人性走向真善美的根本立场。研究宗教这种文化现象有各种路向,法无定法。在西方的宗教观念里面,"神圣性"和"世俗化"是相分离的,而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人圣性"和"生活化"相统一的。故而,用一些生搬硬套的西方宗教学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宗教并不适用。每一种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是跟它整个的文化特质分不开的。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需要关联到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