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汉英位移事件相关的7个案例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都可以进行语义整合并且语义整合的实现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句法、语义条件。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整合的限制条件和表征模式不相同。英语中只要主副事件在同一时间轴中存在关联就可以整合为一个单词,汉语实现相同的句法格式要求主副事件必须全过程重合。英语使用单一动词表达的语义内容在汉语中往往需要更为复杂的句法格式,包括连谓结构。汉英两种语言之所以有上述差异与他们的语义综合程度以及认知框架直接相关。该文重点研究现代汉语副事件语义整合模式,主要关注主副事件关系对副事件词化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汉日“大/小”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汉日“大/小”在原型义和扩展路径上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从空间域的原型义扩展到数量、状态、时间、心理4个抽象域。但汉语“大/小”的语义扩展范围更大,语义生成能力更强;汉日“大小”存在相似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概念之一,且中日两国自古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语受汉语文化影响深远。中日两国语言环境、思维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导致了汉日“大/小”在语义扩展上存在差异性。该文以期为汉日“大/小”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汉日语言学习者学习多义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通过具象认识抽象、有形认识无形、熟悉认识未知事物的重要认知方式,重视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身体经验。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人类认识周围事物的媒介。草是植物中的重要一类,汉日双语中与草有关的词汇都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汉日语言中"草"的隐喻表现的分析,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通过对比研究,探究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笔者针对"励请性"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对其在语用错误、文化错误、语言错误及文本类型错误四方面进行失误分析,并提出"励请性"公示语英译的常用结构,如Please+动词,名词+please,Please与Thank You组合等,旨在解决问题,提升城市公示语的英译质量,以规范的语言、融入的文化体现城市外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语和撒拉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亲属语言,两种语言都有悠久的发展演变历史,都有其共性与个性。本文主要探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具体到翻译领域,"文化自信"则涉及到"译出法"或"译入法"的选择问题。"译出法"是以源语言为出发点,体现译出语的文化特色,不拘泥于译文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而作的翻译;"译入法"则更多地呈现译入语的主体性,并以满足目标语受众的文化思维定势与审美习惯为导向。作为长期从事翻译专业工作并痴迷于翻译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笔者曾纠结于外文表达与中国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学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下形成的翻译策略往往只注重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忽略了翻译背后的文化本质。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文化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提出翻译的对等实质,即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为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9.
吴芳  董恩苗  王攀 《文化学刊》2015,(4):166-169
中国"四时"概念萌芽极早,并很快形成了庞大的"同实异名"体系,这些别名各司其职,完美呈现了民族丰富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上古先民的四方与四时概念紧密结合,整齐匹配,在传统历法中完美呈现中国人的时空框架。人们依据历法,筹划生活,趋利避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四时事务。  相似文献   

10.
汉韩两种语言的"定语+人称代词"结构普遍存在,但此结构在形态用法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把这种语言现象放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进行比较,可推动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从而使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把握语言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汉语动词中能愿动词的词量虽少,但意义复杂多样,又与一般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除了可以单独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外,其基本用途是同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表达主观意愿和可能、必要性等意义,在生活中被频繁使用。该文主要综述了能愿动词的定义、名称、分类及使用功能,在对现代汉语进行语法分析的基础上细致地分解汉语能愿动词的相关概念、语法功能,以此阐述汉语能愿动词在哈萨克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日语指示词由三项对立的"コ系列""ソ系列"及"ア系列"构成,而汉语指示词为两项对立,即由表示近称的"这"和表示远称的"那"组成。汉日指示词所属体系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指示词方面的习得。日语指示词本身的用法也非常复杂,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日语教材仅对其"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用法有所介绍,几乎没有涉及其"观念指示"用法。  相似文献   

1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0,(6):110-115
考察满语和锡伯语在辽宁地区的存在和使用情况,并查找导致二者在辽宁地区濒危或濒绝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让语言濒危问题不再仅仅是语言学家、语言学界关注的事情,而将其推到全社会的视野中,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和重视,以便聚集更大的力量,一同投入到这场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对二者的共时比较研究,也便于我们从二者的"同"与"不同"中更好地洞悉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语言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从而有的放矢,因"语"施"救",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抢救和保护满语就是在抢救和保护锡伯语,反之亦然,二者具有互相借鉴的意义。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协调。除了语言自身的因素外,濒危语言保护还要从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语言态度、政府角色的介入和支持、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重点把握。濒危语言的"保护方式"应该区分为保存和保护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张建军 《文化学刊》2014,(5):153-160
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中高度认可疯狂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语言"表达和陈述方式,疯狂与文学艺术"相遇"于人的关怀自身。疯狂是对文学艺术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挖掘,是语言之后的"语言";文学艺术也是对福柯疯狂这个特殊概念的内在认知和域外拓展。文学艺术和疯狂都是一种放荡无羁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学视域下,中文和英文在文体学、语篇、句法学以及词汇学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英语言的表达,从礼貌用语、语言禁忌两方面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及表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丁璇  温晓亮 《文化学刊》2023,(12):167-170
本文选取概念功能作为理论框架,对TED演讲语篇《Life balance》进行了及物性分析,考察了该演讲语篇的及物性过程分布,并分析了其过程类型所实现的语篇功能,验证了将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理论运用于日语演讲语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语言研究素材,虽不能全部反映作品产生时代的语言面貌,但却能有理有据地呈现当时语言的特点。本文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协和语现象进行考察,得出中国作家并非完全是无意识地使用协和语,与日本作家想要积极创造民族协和的理想不同的是,中国人往往呈现出消极,抵抗的态度。不明确说明对象是日本人,却用隐晦的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暗示出其日本人的身份,可以说是中国作家巧妙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于琴 《文化学刊》2014,(2):5-11
反切秘密语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语言现象,自汉代已有之,一直流传至今,延绵未绝。直到21世纪的今天,反切语依然活跃在我们当今的语言生活中,国家、社会都对其显示出强烈的关注。本文试从社会媒体报道和学术关注两个渠道来梳理对反切语秘密语这一语言现象关注和研究情况,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反切秘密语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于琴 《文化学刊》2014,(2):4-11
反切秘密语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语言现象,自汉代已有之,一直流传至今,延绵未绝。直到21世纪的今天,反切语依然活跃在我们当今的语言生活中,国家、社会都对其显示出强烈的关注。本文试从社会媒体报道和学术关注两个渠道来梳理对反切语秘密语这一语言现象关注和研究情况,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反切秘密语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民间秘密语是相对地域方言而言的又一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之一。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看来,它是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从民俗语言学视点来考察,民间秘密语则是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民俗语言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重要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