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的变化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语言自身的演变,另一种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变化,这两种语言变化都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东乡和丹阳处在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交界带,是典型的混杂型方言。本文将考察丹阳方言和东乡方言中人称代词类复数标记"-们[mn55]"的使用,并结合社会语言学研究说明影响词汇扩散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阮崇友 《文化学刊》2015,(3):206-209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研究对于探讨蕴含于该方言背后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透视其民族心理结构等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之一。本文围绕语法对昆明方言词进行研究,以揭示昆明方言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3.
苏州评弹是一种传统曲艺评书形式,以苏州方言为代表,采用吴语评说表演,是评话、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并广为流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弹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弹词的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并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适应选择,即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汪榕培、尤志明和杜争鸣对苏州评弹翻译时三维转换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点校叙《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先生《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本文是其卷十四的部分内容,本卷是对日常生活口语中具有鲜明方言土语特征的俗语的训释,体现出以雅证俗,以今言证古语的特点,这一卷位于此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收词很多,占到全书的20%。它其中保存了大量仍具有生命力的方言俗语,如丁个、单崩、趣黑、当戈、拉到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民俗语汇提供了难得的语料资源。  相似文献   

5.
《吴下谚联》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吴语谚语词典,它的流传并不广泛,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全书收录了吴地民间的304条谚语,条条简短精辟的谚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吴地风俗画卷。俗语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这幅画卷,社会学家可以窥探当时吴地的复杂的社会状况,历史学家可以了解吴地历史发展的轨迹,民俗学家可以探究吴地丰富的风土民情,语言学家可以辑录吴地独特的方言语汇。尽管目前对《吴下谚联》的探究不够深入,但是它所体现的重要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先生《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为我们今天探索俗语学提供了极其珍贵而又极为有限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7.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颜峰  姚桂芳 《文化学刊》2009,(3):176-1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行为方式相传,具有历史积淀的民间文化,以地域方言、艺术形象和独特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而得以传承和延续。青岛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方言空间的萎缩,大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难以为继的状态。青岛方言是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标志,是维系青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名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一些音变类地名,更是活在地名里的老北京话,是北京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现如今,随着北京城区生态环境发生的快速变化,一些传统地名正随其实体的改变而消失,现存的部分音变类地名读音也开始渐失"京味儿",急需保存与保护。丰富的儿化是北京话的重要特征,也是北京特色性方言文化标志,本文专门以反映北京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和认知理念的儿化地名为例,通过梳理儿化地名文化的发展历史,指出北京地名儿化不儿化并非与所使用的字是否适合儿化相关,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和人文气息,因此更需要很好地保护,保护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自觉传承与原态保存,本文特别提出了研发有形加有声、地图加文字的北京地名文化知识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姜荣  孙夫荣 《文化学刊》2008,(3):159-165
近代山东日照籍学者丁惟汾在《俚语证古》一书中,利用方言俚语为古语词作释,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语音上说明方言词与古词源的关系,为许多方言词语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考证。在他所征引的方言词条中以山东方言为主,其中日照方言词条共有486个。与当今日照方言一一对照,主要有基本一致、读音或写法有变、词义有变、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一音多义五种情况。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日照方言的某些发展变化,对方言和俗语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方言差异很大,天南海北的民间团体,使用的秘密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秘密语,都必定与其所依托的地方方言密切相关,尤其是反切秘密语。这种通过变异共同语语音结构而创制的隐语,在语音上非常受制于其脱胎的母体——母语方言。反切秘密语自古便广泛流传于我国南、北方的民间群体中,本文试图将北方淮河流域的反切秘密语使用情况与南方广东梅州的"下市话"(亦为反切秘密语之一种)从语音结构、聚合形式、使用群体、社会功能、传承方式等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它们流变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民间秘密语是相对地域方言而言的又一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之一。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看来,它是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从民俗语言学视点来考察,民间秘密语则是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民俗语言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重要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13.
民间秘密语是相对地域方言而言的又一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之一。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看来,它是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从民俗语言学视点来考察,民间秘密语则是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民俗语言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重要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湖南长沙为例,以长沙外地人为研究视角,围绕方言资源与城市文化形象的相关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方言资源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城市文化形象有效传播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合理规划方言资源,使其应用在城市文化形象中,并利用方言资源的优势实现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在语言的保护和传承中,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要放眼于全世界,用全球化的视野来保护和传承。海陆丰福佬方言作为闽方言的次方言,既有闽方言的许多共同特点,又因为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因素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特点在方言语音和词义中均有突出体现。该文通过海陆丰福佬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其语音系统、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特点。同时对海陆丰福佬方言的词义特点进行研究,旨在引起人们对古老海陆丰福佬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例如郑达汉,认为行业语,包括科学术语,不是社团方言,因为它是全民语言词汇的来源之一。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任何社团方言的词汇成员都可能成  相似文献   

17.
伴随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方言使用频率有所下降。我国的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教育教学主要语言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课题。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出发,对吕梁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吕梁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点,在为其他方言区提供研究蓝本的同时,促进普通话和方言互补优势的发挥,为我国教育教学语言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谚原》是方以智先生《通雅》中的一篇,它以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探求方言俗语的语源,为我们今天对方言俗语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独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广泛使用,方言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有人认为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笔者认为方言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断萎缩和消亡,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被弱化。本文通过对方言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对抢救保护方言文化提出了应对方案,旨在谋求普通话的主体性和方言的多样性的平衡,让承载乡愁的方言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0.
麻晓芳 《文化学刊》2009,(6):152-155
东港地处辽东边陲,是中国海岸线最东端的地区。其方言隶属于胶辽官话次方言登连片。东港方言共有三个声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属三声调方言点。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探讨东港方言声调的历时演变规律,着重探讨东港方言中古平声及古入声字的走向,并就其特点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