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掌墨师为传承载体,他们是这一技艺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本文对独峒镇苗江河流域掌墨师群体、林溪河流域掌墨师群体、八江流域民国"雷家匠"传承谱系进行梳理,探索掌墨师的代际传承谱系,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振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侗族掌墨师,重点探讨了侗族工匠们在无图纸的情况下,直接收集并记录尺度信息的实尺营造方法,以及传承人对墨师文标识系统的应用和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强调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建造技艺与工匠信仰习俗相互融合的过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仪式蕴涵的隐喻意义,对传承和认同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通过该文研究为侗族木构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深化侗族文化认识,丰富侗族文化内涵,推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不仅造型独特,技艺精湛,其营造文化也十分丰富,建造过程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风雨桥的建造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与汉族地区古代廊桥的营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将对风雨桥的建造仪式进行阐述,并探寻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贵州、湖南和广西在2012年启动了"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其中申遗村寨的木构建筑保护情况调查和保护方案制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广西三江县侗族村寨的建筑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以期为下一步开展侗族村寨的建筑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建筑元素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核心机构。在博物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展陈布局中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重组、提取其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呈现,既是博物馆传承和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基本手法,也是营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之建筑空间的题中之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地处福建泉州,其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尚红”精神,空间布局中吸收了诸多传统建筑元素,使古老的闽南建筑特色在现代性博物馆建筑空间中实现了再生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尹超 《职业圈》2008,(14):106-107
文章通过文化讲述挖掘了青岛建筑沧桑的过去,并且分析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当时主流思潮体现及其影响。不仅看到建筑背后的各个政府对青岛的政治经济定位,更着眼于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主要建筑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文化讲述挖掘了青岛建筑沧桑的过去,并且分析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当时主流思潮体现及其影响.不仅看到建筑背后的各个政府对青岛的政治经济定位,更着眼于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主要建筑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廉洁文化内涵的梳理,分析廉洁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精神内涵的契合之处,从园林整体布局、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匾额楹联等多个角度,探讨廉洁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物质形态。文章认为,古典园林中的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等理念体现了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园林主人也通过园林空间营造,将廉洁文化赋予园林布局、建筑、景观等元素之中。深入挖掘古典园林中蕴含的廉洁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丰富廉洁文化的传播载体,也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性,推进廉政建设。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廉洁文化与古典园林之间存在密切内在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杨媛 《文化学刊》2012,(4):102-106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近年来侗族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唱文化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由此,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大山登上了舞台,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而是牵涉各种因素的文化共同体,关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对它的保护、诠释和传承都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势必关乎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经营和发展。本文拟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为例,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侗族歌唱活动背后深层的文化功能.以期揭示侗族这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并试图勾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理想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0.
医院施行廉政文化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对于国家廉政文化倡导的积极响应。是医院自身高品质的一个体现,不仅有效弥补了社会廉政文化,也是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体现鲜明的医院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医院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对国家廉政文化的一个推动,对和谐风气的一个倡导,更多的是为营造一个良好、文明的医院文化氛围,倡导廉洁,杜绝医生红包上岗的现象。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加强医院行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吴世旭 《文化学刊》2013,(5):111-11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宇重修体现为一种权力互动的文化表征,在特定的学术话语中被表述民间信仰活动复兴的结果。实际上,庙宇重修的根本原因乃是社会性的,本文认为,庙宇之社会生命的维持既依赖于物质性的建筑,也离不开仪式活动的展演,二者都是地方营造的特定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地方营造,庙宇具备了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的资质,因此,庙宇重修实为地方营造在宗教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达,其根本意义和房屋的建造与重修一样,在于为人之存在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 ,“逸”与“墨戏”是两个颇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们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共同之处 ,其根本点在于主体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逸”格在画论品评中的定位的变化及“墨戏”在宋元文人画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都是以画家的主体为其皈依。从“逸”到“墨戏” ,创作主体的游戏态度不仅得到认可 ,而且成为文人画的一种主要的艺术精神。超越庸常的画法蹊径 ,出乎自然 ,变化无穷 ,而又有着源于造化的生命感 ,这是逸格与墨戏画的共同特质。感兴 ,是这类作品的创作契机。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是企业微观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建筑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使命.抓好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不断丰富载体建设,提高职工的参与度,才能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保障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徽派古建筑作为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星罗棋布地分布、精湛的营造手法和精美的“三雕”(木、石、砖)工艺而目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不仅对研究徽州历史上的商业经济、佃仆制和文化艺术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也在今天的旅游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之所以会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么一群建筑奇观。自然有它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当侗族姑娘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唱着被称为"天籁之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迈着欢快的民族舞步出现在中外观众面前时,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感叹:"这就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中间!"50多年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多次代表贵州和国家漂洋过海,先后赴法国、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演出和比赛,开展重大文化外宣活动。侗族大歌就像一块深埋于泥土之中的宝物,逐步显示出它那稀世珍  相似文献   

16.
建筑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视觉体现。本文以长庆寺塔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阐释中国传统堪舆文化对佛教寺庙、古塔选址以及布局的影响,再以建筑所处时代的文化为参考背景,对长庆寺塔的壁画艺术、建筑形态、和外部建筑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多层次、全方位呈现长庆寺塔的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实用和艺术价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居。该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调查访谈,梳理白族民居类型、价值、保护现状与面临困境,探讨白族民居数字化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及建筑文化数字化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加强政府的组织作用,强化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建筑文化数字化的数字资源标准,助力白族民居的网络传播与营造数字文化的良好传播氛围,将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8.
鲁炜中  刘仁 《文化学刊》2012,(4):161-163
一个民族的建筑,如果没有发展和创新,必然会显得僵化、呆板。羌族传统建筑融合了藏、汉等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从形制到功能有所演变与改进,美学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体现了独创的特性,即便是在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依然散发着其独有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应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位于广西、贵州、湖南的共25处侗族村寨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以预备名单中的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为例,探讨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空间实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侗族稳定有序发展的见证。但是,村寨目前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缺乏遗产保护知识、人口和用地压力大、大量新建房屋破坏风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寨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团队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一是利用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公众参与;二是另辟新村,缓解老村人口和用地压力;三是进行多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些策略将为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筑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印记,也是人类文明的生动体现与见证。随着时间与功能的变迁,城市建筑遗产脱离了当时的营造环境。只有符合现实背景的再利用行为,才能让建筑遗产重新发挥作用,也更易唤起人们对特定历史的集体记忆,从而保存其历史原真性,实现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微观而言是建筑问题,宏观而言是城市发展与文化融合问题,因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中,需要在宽泛的再利用与狭隘的保护之间,提供必要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一方面基于建筑遗产本身属性,另一方面也基于当代城市文化与市场兴趣点。选取建筑遗产再利用较为成功的南锣鼓巷作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应用SPSS19.0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建筑遗产再利用中市场的主要兴趣点。其中外部形象、价格、商品的维度和价格合理、橱窗独特、店铺知名度口碑等具体兴趣点受到市场的认同。游客喜爱的业态类型依次为工艺品及文化创意店、餐饮店、咖啡馆、酒吧、特色服装店及其他,不同的业态类型,游客兴趣点表现不同。通过研究,以期为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的业态形成提供市场兴趣点的视角,进而为管理者与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