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玲 《海外英语》2014,(13):157-15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文学自译活动在西方翻译史上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双语作家如贝克特、纳博科夫、泰戈尔等自译者,其自译作品也因其特殊性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学界对于自译现象的关注日益提升,西方翻译界在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该文重在回顾西方翻译史上的文学自译研究,以及介绍两本有关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专著The Bilingual Text: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与Self-Translation:Brokering originality in hybrid。  相似文献   

2.
比尔莎和巴斯奈特合著的《国际新闻翻译》(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一书以全球化为研究背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解读翻译,打破了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活动的传统翻译观,并阐明新闻翻译需要改写(rewriting)。"改写"这一概念是由勒菲弗尔(Lefevere)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书中提出的,认为翻译是改写,而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因此,新闻翻译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翻译质量的论述是当下国内外译学热点话题之一.与此同时,对于翻译研究自身著述的翻译质量,译学却鲜有论及.本文以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汉译本为例,通过对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汉译本进行抽样和比较研究,辅以问卷调查,兼顾翻译产品与翻译过程,基于翻译规范理论探...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翻译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我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对该小说进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原作的主题阐释、文学特征、译入国的接受环境和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在该小说的译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因素,才能保证翻译文学在译入国获得持久而强盛不衰的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6.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梅秋捷 《海外英语》2022,(21):26-2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译者同时具有作者、读者和译者三重身份。这一特征让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比他译者更大的自由度。该文以白先勇和张爱玲的文学自译对比分析为例,探讨文学自译的作品选择、译者模式、翻译策略及译介路径;并重点分析合作自译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倪华英 《海外英语》2022,(22):45-48
《越绝书》是一部反映江浙地区(长三角地区)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史籍,是一部追溯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史书。英国汉学家Olivia Milburn把《越绝书》翻译为The Glory of Yue—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Yuejue Shu。译者运用深度翻译策略,通过副文本方式,包括绪论、章节加绪、章节评论、参考文献等文本外翻译和大量的注释这种文本内翻译方式,体现了译者如何解读这本史书的历史文化观,较好地完成了对此书的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9.
赵静 《考试周刊》2012,(37):86-87
旅游文本面向的是特定读者群——旅游者。译者翻译这类文本时,应考虑旅游者作为文化他者的阅读习惯及接受水平。本文强调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时应以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通过增译、减译、改写的方法来发挥译者的读者意识,传达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后殖民语境,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及翻译策略三方面对印度、巴西近现代若干译家的文学翻译文本进行分析,认为两国译者在近现代文学翻译中的解殖民化意识由来已久,这种解殖民化意识对第三世界文学翻译工作者的解殖民化活动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佐良先生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及翻译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对于王佐良先生的研究很少关注到王佐良先生如何在其翻译中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本文将以王佐良译《西风颂》为例,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等方面探究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会通过译者反映到译作中,同时也是解释特殊翻译现象的理据。译入语读者也对译者的主体性起着制约作用,但这种积极的制约往往促使译者做出创造性的努力。通过翻译事实和具体的译例,论述宏观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所受的三个外部制约。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本面向的是特定读者群——旅游者。译者在翻译这类文本时,应注意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强烈的文化交流的诉求和在阅读旅游文本时的文化障碍,对旅游者作为文化他者的阅读习惯及接受水平进行考虑,以增译、删减、转译、改写等方法来发挥译者的读者意识,向旅游者传达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者主体性问题受到了中国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批评以及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定义界定模糊的问题。将着眼于翻译过程,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翻译类型。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语言审美观差异的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译入语共时的特征和历时的发展变化,根据译入语读者语言审美观的需要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金凯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7-108,116
功能派译论自诞生之初就遭到很多评判,被认为不适合文学翻译。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为功能派译论作辩护,且二者可以对"如何构建文学翻译对话"这一问题作解答。翻译的本质是对话,作为构建文化的过程,译者要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尽可能将原文中的各种话语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以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进行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机器翻译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挑战人工翻译的地位。由此,关于人工翻译存在的价值和发展方向的探讨不断展开。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再次引起译界的关注和讨论。借助太极拳中医养生的英译实例,以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通过斯坦纳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对比分析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差异,论证现阶段人工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