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周易》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易》是"六经之首",是儒家的核心经典,道教的发展史中也产生了很多与《周易》相关的著作。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在内容和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历代对《周易》的解读也有观点性的不同。正是由于《周易》在儒家和道教的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局限于《周易》究竟应属何家的争论,而是把《周易》作为连接点,将儒家与道教的思想放在平等的位置,从中探究儒道思想的不同和儒道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源于商周的《周易》文化中蕴含的科学观念有很多知识性注解,其中的象数符号、阴阳相生、变化之象、君子之行思想文化观点,对量子理论中的数理思想、量子场论不确定性原理以及量子纠缠的意识,均含有隐含式的阐明。《周易》文化蕴含的自然科学理念正融入在当下的蓬勃发展的量子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周易》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华夏-汉"文化圈封建时代家庭制度在基本构成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以"宗法"与"父权"相联系、相补充、相制约。两者都重视夫妻关系、婚姻制度及嫁娶风俗;在男性主导家庭的大前提下,主张两性和谐。其间,《周易》多用阴阳协调、平衡的哲理来解释、说明家庭的关系;《礼记》讨论的家庭关系则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也更着眼于家庭尊卑关系的确立。它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掺杂了道家思想的《周易》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孝经》以孝为内核,提出了"五等之孝"的孝道养老实践标准和"五致三不"的行为准则,从个人家庭之孝向社会孝延伸和扩展,力主德仁,以律辅孝,治国齐家,孝治天下,形成了一套尊老、爱老、养老的孝道养老思想体系。《孝经》中的孝道养老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理性对待,合理去留。现今社会,要注重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换,重视孝道、养老,继承和发扬"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6.
一般而言,哲学是关于形而上的学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周易》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尤具哲学意味。《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作为《周易》开篇,在世界的解释和人文的构建上,具有典型的哲学意义,并蕴含了丰富的君子文化内涵。在努力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今天,体察和运用乾卦的智慧对人的素质培养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8.
南宋严羽所作之《沧浪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诗论观也于此书展露无遗,可概括为"真识说""妙悟说""兴趣说"三方面。此外,严羽亦在书中对许多诗人大家进行了评点,柳宗元便是其中一位,并得到了颇高评价。究其缘由,在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亦具有"真识""妙悟"和"兴趣"等特点。细细品味柳宗元之诗,便可窥见诗中真意,发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对《周易》在西方早期的传播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易经》本属儒家经典之一,欧阳修曾说“孔子生於周末,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古筮用也,乃...  相似文献   

10.
《周易本义》是朱熹对《易》的注解,朱熹主张经传分离。易经为卜筮之书,朱熹反对当时重义理而轻卜筮的学易风气。这并不代表朱熹不重视义理的阐发,在《周易本义》中朱熹致力于回到易经本身的同时,融入了当时理学的思想对《易》进行解读,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乾卦作为《易》中至关重要的一卦,与君子的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对这一问题的明晰阐述对君子的人格塑造以及现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2.
王弼的《周易注》中的"通感"论既有象数上的作用,也蕴含了美学的思想。他通过阐释《咸》卦的《卦辞》,将"虚"与"情"结合,以达到一种感悟式理解;阐释《彖》传,通过爻所显示的抽象的位置与所蕴含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体认式的情感。在《周易略例》中也用了相同的思想说明其解《易》体例。在此,达到了"情的识化"与"识的情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尽管表现抽象,但在含义上却极为丰富,生动而活泼的,紧密结合的具有天然美感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声训和隐喻等方法对清华简《程寤》中太姒所梦"六木"的象征寓意作了重新解析,认为"棘"指殷商直言箴谏的赤心忠胆之朝士,"梓"指周文王诸子,"松""柏"指爵位之"公""伯","棫""柞"分别指"域""祚"。这些都是与改朝换代有关的政治隐喻。结合周初政治形势,本文对有关简文作了全新解读,认为太姒梦境其实是周初封建诸侯政治蓝图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无为"是老子对社会尤其统治者提出的愿望甚至要求,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依据。首先,"无为"基于老子对最高范畴"道"的理解,涉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其次,"动静""强弱""荣辱"等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加强了对"无为"主张的确认;最后,东周社会大变革时代,秩序混乱,老子面对各种纷争,对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提出"无为"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有攸往"是《周易》卦爻辞中常出现的一句占断语。它在《周易》的《坤》《屯》《贲》《剥》《复》《无妄》《大过》《恒》《解》《损》《益》《夬》《萃》《巽》等卦的卦辞以及《大有》的九二爻、《大畜》的九三爻、《遯》的初六爻、《明夷》的初九爻、《损》的上九爻、《姤卦》的初六爻的爻辞中均有出现,共计20处。因为所处的"卦时"与"爻位"不同,"有攸往"占断辞背后所展示的哲理启示也就随之而变,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底层理论基础,孕育于远古先民的实践和生产,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萌芽。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观念,也为《周易》中朴素唯物论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为中国传统命理学天命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形成进行更深层论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辑录了我国古籍中与林业有关的生态思想、管理哲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分为"林业思想""森林植物文化""森林动物文化""动植物图腾与神话"以及"山林游栖文化"5个总部。林业思想总部主要关注古人对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等问题的认识,下设天人和谐、森林功效、林业科技、林务管理4个主题,我们广泛搜集史料,撷取精华,以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传统林业思想的概况及发展过程。"天地变化,草木蕃"。花草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良好生境,也是反映"天人和谐"的晴雨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尊重自然、顺  相似文献   

20.
王符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身处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以犀利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揭露和批判了东汉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并将各种丰富的思想成果集中呈现于著作《潜夫论》一书中。面对当时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王符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该体系以王符对"天道""性""人道"的认识为基础,以"化变民心"为思想道德教育之最终目标,从而实现对整体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维持国家平稳运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