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此文新证之义有二,一是北宋"龟头舞亭"碑刻证据的新发现;二是对宋金元"舞亭"类建筑形制演进形态及功能的重新厘定。宋金元时期神庙"舞亭类"建筑主要有"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和"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两种模式。其中"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变化略小;"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经历了"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标准型舞亭"三种演进形态。各形态舞亭之功能亦各有侧重,"露台型舞亭""标准型舞亭",演出乐舞和戏曲是其主要功能;"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其主要功能当为雩祭时进行舞雩的场所,展演杂剧的功能退居其次。且基本判定阳城县马寨村长兴岭汤王行庙中北宋"龟头舞亭"当为"初始型舞亭"形制布局。  相似文献   

2.
露台为戏曲提供了演艺之"台"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属性。宋代乡村神庙始建舞楼、献楼等建筑,被认为是在露台之上加设顶盖而成。受经济因素制约,富足则兴工改造,窘迫则维持原貌,故露台与舞楼等长期并行存在。相较于舞楼等研究,建筑学及戏曲学者对露台给予关注不多,尚没有对露台定义、形制及其功能做深入探究。田野调查表明,众多神庙之中仍有露台建筑遗存,结合历代碑刻及相关文献,为露台的形制探析与价值判定提供依据,表明金元时露台建造工艺成熟,并未在全国意义上衰落。露台渊源于古代方坛,世俗生活突出其宴飨娱乐,神庙露台也借鉴世俗生活,兼祭礼和演艺并重。素方形与须弥式是露台两种基本形制,演艺类型多样,亦有雅俗之别。戏曲演艺自露台析出可以视为戏曲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着露台就此衰落。露台"理想型"的提出可尊重民间露台的多样性,寻求较开放的剧场判定思维。  相似文献   

3.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在神庙举行祭祀性的演出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戏曲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度的民俗戏剧现象。不同时期的神庙戏楼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在戏楼本身的建筑元素、戏楼装饰性和戏楼的环境设计语言上,唐宋以后,中国神庙建筑形成了较固定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曾数次重修。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下层明间为山门,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乃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建造"的遗构。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朝阳寺舞楼的基本形制和格局。一般而言,作为佛教寺院的朝阳寺是不应当建造舞楼的。不过,从敬奉的神灵来看,朝阳寺具有"三教庙宇"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10至14世纪木构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40余处标尺案例,对其补间铺作挑斡形制进行木构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通过形制排比,将此时段内晋东南地区补间铺作挑斡形制演变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五代时期至北宋末期(10世纪初-12世纪初),第二期为北宋末至金大定前期(12世纪初-1170年前后),第三期为金大定后期至元末(1170年-14世纪中叶)。以此分期为基础,结合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北宋至元代的典型木构建筑实例,对地区间补间铺作挑斡形制的流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关注挑斡形制在《营造法式》影响下的普及,金后期至元代挑斡的位置上移,以及"不出昂而用挑斡"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碑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一经出现即为历史学、考古学、档案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宗教史和书法史等研究提供了原始的文字与图像凭证。通过碑记及其拓本而获得的碑帖,不仅能够阅读碑文,而且还可以研究书写之人的笔记、碑文的格式、碑额、碑的形制和纹饰等等,从而发现书载记文所未明,另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2010,(3):147-151,159-160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祭祀、仪式、节庆和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俗活动,具有祭祀性、仪式性、节庆性和歌舞性等特征。"舞火狗"对蓝田瑶族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蓝田瑶族人自我认同、自我传承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又是蓝田瑶族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特色资源。认识蓝田瑶族"舞火狗"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是科学保护蓝田瑶族"舞火狗"的基本前提。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保护,必须在蓝田瑶族人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道路交通的发展对于土地开发、移民垦荒、水利设施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在中古时期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陕西现存大量碑刻中,有相当数量涉及历代道路交通和物资运输的发展和变化,这些碑刻资料对于考察研究中古时期交通事业与农业社会的发展、关联和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硬头狮子     
在龙游县众多的灯舞中,当推湖镇的硬头狮子最为出色。该狮舞形制独特,介于狮、牛、马、虎之间,俗称四不象,国内稀有。是龙游民间传统灯舞中的奇葩,也是当地民间的吉祥物。在全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定地位,先后被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成为汉代舞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且对后世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在宫廷和民间均广为流行,在服饰、音乐、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内心真挚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4.
刘竹 《北京档案》2021,(12):46-48
碑刻是镌刻在地面立石上的文字或图画,也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的内容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将法律法规、讼案事例及契约凭证等刻于碑石亦成为碑刻的重要分类.法律碑刻指经过一定程序,刻载内容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的碑刻[1].这些碑刻,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法律的法条、内容、实施及其效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有为数不少的法律碑刻流传至今,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5.
杨光 《档案管理》2021,(4):112-114
本文借助"E考据"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古今文献,选择以"敕书"名室者为典型例案,按照敕体文书源流演变的线索,考证了敕书之室地点位置和形制结构的演变.唐代的敕书库和敕书楼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北宋的敕书楼基本位于县治之内,地点位置应该沿革自唐代鼓角楼旧址,为复宇重楼结构,一般位于办公厅事之前,公宇大门之上.至南宋时,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取代,仅部分县级官府保留,地点位置和形制结构应与北宋时相近.至明代时,敕书楼原址又改建为谯楼.由于官府内部机构改革和敕体地位的下降,明清敕书之室的建筑主体由北宋单一的地方政府演化为官方和民间并存,并逐渐以民间为主的结构.民间私修的敕书之室多置于富民和臣属私第、儒学、书院、庙宇祠堂等具有精神教化作用的私人建筑内部,规格呈现多样化,土木工程总体都比官修的敕书楼隆重.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18.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档案馆编撰了各类档案文化读物26种40多册,总计500多万字。其中《房产物业档案管理》、《浦东新书录》、《社区档案实用手册》等一批编研成果,让档案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并发挥了一定的实用功能。《浦东碑刻资料选辑》获得了上海市档案编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书主要取材于地方志文献史料和碑石实物,内容分为城建、水利、经济、教育、祭祀等九大类,共收录自宋绍兴二年(1132年)至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碑文198篇。  相似文献   

19.
胡明 《兰台世界》2013,(19):113-114
<正>湖州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产地,早在三国时期湖州所在的"吴"就因为盛产"吴绫"而闻名。宋代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湖州蚕桑业获得迅速发展,"湖丝"更是"遍天下"。与蚕桑生产相伴的是蚕农对蚕神祭祀的兴盛,蚕神成为湖州一带蚕农祭祀的最重要神灵。湖州蚕神的传说就是各种传说的结合,传说内容的变化反映出湖州蚕农通过改变蚕神身份的界定,以此来推动湖州民间蚕神信仰向国家祭祀体系融合的过程,通过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皇宋中兴圣德颂》简介与碑文见疑及分析。此碑是国内仅有的一处与颂南宋"中兴"有关的宋代原刻摩崖。由于它处于瞿塘峡绝壁之上,不得迫近,世上亦鲜有拓片流传,三峡大坝承建之初,将其搬迁至中国三峡博物馆,遂得以示之众人。它对中国书法史、金石学、宋代文学及人物研究均有重要价值。三峡博物馆胡昌建先生曾对此碑做过研究,但经仔细比对,现有几处存疑,结合《奉节县志》及文意,对胡先生所附碑文提出疑义并予以阐释。第二部分为碑文书法艺术分析,通过对比以让学界认识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摩崖书法融汇颜真卿之伟岸博大,苏轼之清雄,晋书之逸韵,北碑之遒健,褚遂良之灵动,欧阳询之峭拔,是宋代罕有的碑刻珍品,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在刻帖风行、碑刻罕有的宋代,此碑文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宋代楷书中的上品,相信必将引起世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