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挖掘和展示浙江民间美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浙菜·乡土美食》(简称《食美浙江》)一书,从众多美食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为什么美食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美食浙江的文化魅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美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有组织、成规模、有代表性、具有持久热度、能实现"现象级"国际传播效果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柳州螺蛳粉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广西柳州市深入挖掘其地方特色和优势,利用俏销全球的柳州螺蛳粉搭建传播渠道、营造传播话题,用具有高话题度、高辨识度的美食符号,不断精准切入,搭台唱戏、借梯登高,突破地级市国际传播工作瓶颈,立体展示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打造"有味道的中国名片",讲好"有味道的"中国故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新时期各地级市要想在众多中国美食中脱颖而出,实现饮食文化"现象级"的国际传播效果,选好传播题材是基础,营造传播话题是关键,善于借力传播是捷径。  相似文献   

3.
正别人说她是"青田版李子柒",她说:"我是独一无二的青田李秋香。"这位和伙伴们扛着摄像机行走在青田的角角落落拍摄当地美食美景与乡土人情的姑娘,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很多人把她称作"青田李子柒",当然,这是一种褒奖。李子柒,四川姑娘,因以"古法风格"的形式发布原创美食视频而走  相似文献   

4.
应群颖 《文化交流》2008,(11):56-60
乡土是我们的根。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  相似文献   

5.
正就城市整体格局来说,杭州文化是有"山头"的。杭州俗文化以西湖东南的吴山为代表,雅文化以西湖北面的孤山为代表。在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葛永海教授看来,杭州市民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雅俗共体——琳琅满目的商品、诱人的美食……要说杭州最有市井味、烟火气的地方,当属吴山夜市了。  相似文献   

6.
正家的味道,其中一种,便是舌尖上的味道。家乡,在每一位游子的心中,除了有风土人情,更多的可能还有家园风味。于是,一道道菜肴,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是一张张名片,传递民俗风尚,辉映自然景观,体现人文特质。本期《文化交流》特别策划了一组有关浙江美食文化的报道,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浙江的小吃走向了世界,普通的渔业生产发展成了旅游项目,浙江菜系中的杭帮菜等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的"美食哲学家"布里亚·萨瓦兰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这句话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货真价实"的话,那么对一个民族而言,则更是恰如其分。嗜好美食且在餐桌前留连忘返,是高卢后裔和龙的传  相似文献   

8.
正故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存在,乡情、乡愁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无声地浸润在一个人的血脉里,纵使少小离家、双鬓斑白,也依旧乡音未改,故乡萦绕在心头永远不曾远去。而故乡、乡情对中国人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命意义上的,通常指一个人出生、生长的地方,而另一层含义是情感、文化意义上的,比如一个人生活过、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像《乡愁乡愁》作者庞亚君所书写的松阳。  相似文献   

9.
交流     
一次阅读课上,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对着一本杂志读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在本子上做点笔记。也许语文老师总有一种"奇文共欣赏"的癖好,借来一翻,感觉不少文章很有味道,于是"夺人所爱",借来细细品读。她称之为"文化"博览,确实体现了对"大文化"的关注,文章大气、厚重而又富有时代气息,并不是单纯地说教。她以清新的风格打动人心,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生活的警醒。  相似文献   

10.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可两天后回来就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是一种以历史地理作为基点的"区域文化"。辽宁地域文化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厚实的人文基础、珍稀的古迹蕴藏、淳朴独特的乡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民族文化而赋予了浓重的地域色彩。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使得辽宁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我们应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和规划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当代,放眼未来,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宁夏旅游     
旅游业正成为宁夏的支柱产业。爱好美食的人可以去宁夏进行美食旅游。银川的羊肉比北京的好吃多了,位于宁夏中部的固原的羊肉更棒。有很多中国人和老外嫌羊肉有特殊味道而不吃羊肉。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固原的羊肉绝对没有膻味。固原人用的都是40-50天的小羊肉。我们在宁夏采访期间,每天我们的饭桌上除了别的菜,总有三四道做法各不相同的羊肉,有烤羊肉、红烧羊肉、炖羊肉;有羊肉片、有带骨头的;还有羊肉大葱饼、成鸭蛋豆腐等等。剩下的还是留给您自己去宁夏发现并品尝回民食品的美味吧!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筑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展示利用显得日趋重要.黄淮交汇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形式,自身营造技艺和其风俗特征,都是当地的宝贵历史财富.对于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的研究,以历史资料和实地走访为基础,系统梳理该区域乡土石砌民居的...  相似文献   

14.
半拉子人生     
"唉,我这辈子就算了,剩下的时间好好用在孩子身上就行了。"又一个人在我面前这样说,我的眼前,仿佛又多了一幢半拉子工程——不,是"半拉子人生"。进入中年之后,记不清到底有多少同窗旧友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了。都说是为了孩子。那口气听来既悲壮又无私,既痛苦又欣慰,还有一种大彻大悟的味道,叫人不由得这样想:嚯,这下他们的孩子就有指望了,就能成才了,就会有出息了。可是往深处一想就叫人疑惑了:他们的孩子真的需要爸爸妈妈用半拉子人生为他们铺路呢,还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打着孩子的名义来遮盖自己的半拉子人生?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我  相似文献   

15.
1985年10月通过诗刊《乡土诗人》所提出的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理论的主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认为:“三化”主张是吻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必须以乡土化为基础、以民族化为支柱、以现代化为高度,从而塑造其辉煌形象。其理论内涵在于忠实于生长的国土,在于灵魂的种子从容不迫地顺应生命之自然,从历史和现实持续不断的递进中拓展民族心理空间,使其张力场在一种动态平衡中保持文化的秩序。 乡土化的理论基础 理论思维必须合乎于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构建文化的通天塔,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中国文化模式属于乡土文化模式,与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完全相同。中国文化是以农为主的大陆文化。乡土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国脉所系”的农民问题形成了中国文化坚硬的内核。“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种地问题、吃饭问题,是中华民族一个恒古常新的主题。乡土化基础的形成是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省中西部,有座叫兰溪的江南小城。它素有"钱塘第一商埠""民国第一县""小上海"之称,是宋徽宗题誉的"天下江南",也是"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的故乡。婺江、衢江在兰阴山麓汇成兰江,一路向北,入富春江,至富阳以下,连通钱塘江。耸立在兰江之滨的兰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商埠贸易繁华。元代诗人萨都剌途经兰溪时忍不住夸赞:"越船一叶兰江上,载得金华一半秋。"自唐咸亨五年(674)建县,儒家文化、山水文化、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此生生不息。如今,  相似文献   

18.
正品一道招牌菜,就是在回味一段历史。2020年6月28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支持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拉开帷幕。共有118个非遗美食项目报名参评,最终有30个项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拙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二:21世纪视角》的总结部分,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问题予以概述。儒家文化本身就是"道"的一种体现方式。我们把中文的"道"诠释和翻译为"travelling together through a shared cultural landscape(穿过共通的文化景观之旅)",这个术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一是"共通的文化景观",即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的,这种共享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而这种大规模的共享一旦跨越了时间长河,就形成了时间之旅,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派生的含义:"旅程",这与"道"通常被翻译为"路the way"是相符合的。在儒家传统上,"孝"和"家庭"作为一组概念,为"共享"提供了空间上的场所和时间上的纽带,这是我要着重分析的内容。而作为"儒"的文人群体则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庄严与重量。"人能弘道",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儒学不仅长了"腿",而且是真实的、强有力的谱系,它是具象的、不死的,在每一代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