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十年筑梦,奔赴未来。2021杭州国际戏剧节于9月16日正式启幕,22部剧目,45场演出,多元现场开启了17天的戏剧狂欢。本届杭州国际戏剧节在大屋顶(北)、杭州大剧院·可变剧场(东)、西溪天堂艺术中心(西)、杭州艺苑剧场(南)四地同时开幕,汇聚了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导演作品,艺术总监孟京辉《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李建军《大众力学》、杨婷《误会》、邵斯凡《生日快乐》等四部大戏共同为这场盛典启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年度大戏《红楼梦》则作为本届杭州国际戏剧节的闭幕大戏重磅登场。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2010,(8):81-81
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当年在驻开封的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他不但会汉语,而且喜爱中国文学,看过一些《聊斋志异》之类的作品。那时翻译家曹靖华也在这个部队里,他们相识了。王希礼请曹靖华给他介绍新文学作品,曹靖华就给他介绍了《阿Q正传》。  相似文献   

3.
阿潘 《文化交流》2004,(3):13-16
著名导演马科执导的《曹操与杨修》曾经轰动一时,近日他抱病应邀来到西子湖畔的“浙昆”接导昆剧大戏《公孙子都》,在他穿梭于沪杭的间隙,本刊特约作者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写下了这位大导演从艺的坎坷经历和对戏剧艺术的挚爱心声——特稿特稿132004年第三期·文化交流上海京剧院著名导演马科自24岁执导《红色风暴》,到年近花甲时执导《曹操与杨修》,沿着中西“结合”的路子一路“过关斩将”,排了京、话、越、粤、淮、歌、豫、晋近十个剧种达80余个剧目,可说声名显赫,硕果累累。恢复建制后的浙江昆剧团,为庆贺纪念联合国授予的“人类口头和非…  相似文献   

4.
根据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由中国青年戏剧导演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由于其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编和实力派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完美塑造,该影片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的本土化、人物设置的本土化、群像演绎与人物塑造的性格化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十二公民》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群年龄在30岁左右的导演,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导演,并以他们的年轻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新的风貌。与第5代导演们在国际影坛上创造的那种表现中国的“历史画面”和“民族寓言”式的电影不同,“新生代”导演更注重表现当代都市背景下的青春与生命的生存状态。1990年胡雪扬拍摄的《留守女士》是“新生代”电影的早期作品,1994年之后,以管虎的《头发乱  相似文献   

6.
将屈原的《天问》和《约伯记》来做一个比较性的探讨,无论在方法,背景,情节及内容上都有它一定的局限及难处。就二人的遭遇来说,在实质上已有极大的不同。《天问》,正如屈原好些作品一样,是他官场失意以及流放生涯的产物。诗人当时感到最痛苦的,显然是失去了“忠君报国”的机会。这种打击对传统的中国忠臣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导致屈原受苦的,甚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人为”的。具体地来说,是对他失信的昏君以及妒忌他的小人们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帝或撒旦。约伯的不辜遭遇基本上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但这命运却不是盲目或偶然的。因为整个戏剧的导演是上帝自己。约伯的苦难是撒旦在“全能全知”的上帝的特别许可之下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正华丽的色彩、温暖的音色、柔和的灯光,来自波兰的马钦·帕特三重奏在浙江音乐学院演出,为观众开启了一场爵士乐的精神之旅,也拉开了2019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舞蹈季暨学术交流活动的帷幕。10月下旬,来自中东欧8个国家的28位艺术家齐聚浙江音乐学院,与中国同行共同举办43场交流活动。活动涉及音乐会、舞蹈专场、大师班和艺术讲座  相似文献   

8.
王姝  梅重 《文化交流》2010,(9):28-32
作品入选斯诺《活的中国》 1936年6月,由美国杰出记者、作家.《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编选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伦敦乔治·哈勒普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9.
陈仰民 《生态文化》2011,(6):37+41-37,41
《赣水·滇池·珠江》是广东警官学院教授王彬的诗词歌赋、故事剧作、随笔杂感、党史拾粹、警学探讨等内容的作品选集。之所以取名《赣水 滇池 珠江》,作者为的是回眸他自己大半生跋涉留下的印迹,也算是他对人生感悟沉积的一次盘点。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从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的宗教影响,他不仅喜欢宗教故事,而且喜欢在作品里使用宗教意象。海明威早期最为著名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为他奠定了优秀作家的声望基础,作品中更是不乏宗教象征和宗教人物的原型塑造。要想更清晰完整地解读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必须对其中的宗教痕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正安德鲁·雅各布斯(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记者,作为汉语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1998年安德鲁进入《纽约时报》工作,2008年被派驻北京。五年多来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一些报道也曾在国内引起争议,并引发他与读者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该报大量集中报道藏族和维吾尔族,2008年以后相关报道更明显增多,报道题材则多聚焦冲突。这是报纸或记者主观故意的偏见作祟,还是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下意识行为,抑或是新闻操作的规律、手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与希腊,两个文明古国的戏剧对话,面对文化距离、语言障碍,主创如何突破层层壁垒,打动希腊观众,讲一个中国的古老故事?希腊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8日,在雅典最负盛名的希腊国家剧院,一出中希合作的《赵氏孤儿》揭开神秘面纱。这出由王晓鹰导演、余青峰改编的话剧,是一次特别的国际合作。王晓鹰  相似文献   

13.
《同义词》(Synonyms)是以色列导演纳迪夫·拉皮德的剧情片,这部基于导演自身经历而创作的电影,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整个故事将焦点对准了“困”在两个不同国度的个体:约亚夫是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退伍军人,他极度厌弃自己的家乡,并想方设法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国公民。本文通过聚焦《同义词》中对个体身份的探寻与思考,探讨“语言”与“记忆”对人物身份的作用与反作用,并探究其背后的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一个是凭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和《省委书记》等一部部激荡心灵的作品被冠以"反腐作家"称号的著名作家,一个是在经历过心灵和肉体的历练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可可西里》后声言用电影向社会说话的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驰骋在文坛艺苑的陆天明和陆川,一对用作品代言社会和人生的父子,他们是如何"破壳"而出的呢?  相似文献   

15.
王珍 《文化交流》2006,(2):33-36
2005年初春的一个深夜,张望收到一则来自奥地利的手机短信:“你的作品《烟霞洞之谜》获专题组冠军。”喜出望外的张望有点不大相信这个特大喜讯,这可是他一直孜孜以求的艺术期望呵!2004年他的摄影作品《禅静》《过堂》也曾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国专题组三等奖和金牌奖,在人们的赞扬和羡慕声中,张望却把自己的理想目标定得更高,他期望获得“专题组冠军”这块金牌,因为这是摄影的“奥斯卡”奖呢!他这一次的获奖作品《烟霞洞之谜》虽然构思已久,但拍摄时绝对没有想到要拿去参加比赛,即使后来拿去参赛了,也没有想到过这一…  相似文献   

16.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欧美著名导演在东方艺术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戏剧实验,跨文化戏剧实践应运而生,有关的理论探讨也层出不穷。以中国戏曲改编西方经典文学的舞台实践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以及古希腊戏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被大量改编,引发了诸多关于跨文化戏剧的讨论。本文试图梳理古希腊悲剧在中国被戏曲改编及舞台演出的历史,并以河北梆子《美狄亚》和京剧《王者俄狄》为案例,在还原和厚描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评价传统戏曲改编和演出外国经典剧目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国戏曲演绎古希腊悲剧是东西方戏剧一次极富历史意义的有效融合,古希腊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被大范围地改编、移植、创排和演出符合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价值的诉求。而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外国经典剧改编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戏曲内在发展的需求所致,为传统戏曲内拓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深度的中外戏剧文化沟通要求更为复杂的手段,要求更多中外戏剧的共振。  相似文献   

18.
正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该书主编纳扎鲁·伊斯拉姆(NazrulIslam),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通识教育办公室副教授,著作有《当今中国与印度医学——亚洲品牌化》《当代中国的公共卫生挑战:跨学科视角》等。本书汇集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著名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在内的,来自美国、加拿大、孟加拉国、柬埔寨、菲  相似文献   

19.
身份认同一直是美国黑人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黑人群体受到来自白人中心主义的压制和排斥,在双重身份与双重文化的矛盾中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洛林·汉斯贝利的《阳光下的葡萄干》是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第一部获得美国主流文学认可的剧作。作品通过讲述杨格一家的遭遇和抗争,积极探讨美国黑人群体的身份认同策略,强调传承本族裔文化传统和精神信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