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觉醒年代》用中国传统美学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还原了历史,又描摹了"先驱者们"属于"人"本身的真实情感,剧中使用"隐喻"式的文本拍摄手法,让观者通过自身的学识经验、审美趣味挖掘其中深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2.
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单位大院型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自成体系的内部空间,也承载着单位职工的情感记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类街区面临功能转变、管理缺位、物质性衰败等突出问题。在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下,应当关注其遗产属性,挖掘保护大院独特的历史和风貌;应当立足城市需求,开放优化大院存量设施,修补城市功能;应当引导社区治理主体从单位转向社会和市场,保障大院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可将运动分成非生命物体的自然运动、生命运动及社会运动三个层次,它们普遍存在周期运动。自然、生命及社会的周期运动存在相互关系。人体生命周期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社会、历史周期存在高度的契合,由此相信,人体遗传信息和社会信息的表达与衰减的速率是相当的。探讨人的生命周期和社会、历史周期的相互关系,为我们预测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四个部分,信息处理和自然、人及社会的周期运动,人生的重要周期节点及发生律的启示,生命周期与社会、历史周期的契合,讨论与展望。通过这四部分的展开论述,研究认得生命周期与社会、历史周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坛,陈染似乎是文学的一个变数。她用独特的方式、话语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去言说命运的孤独与困惑,着力于书写现代女性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本文主要以陈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文本来梳理小说的意象,通过陈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封闭场所、镜子、黑色的衣服和黑夜这样的意象,从而深入了解陈染的内心世界,探寻陈染内心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文坛大器晚成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在英国当时的社会图景下,文学文本是如何诠释历史长河中的片段的。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女主人公经营书店的经历,解读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关系。因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话语,与政治、宗教、经济都有着对话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特殊经历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在碰撞之后人物对生活的顿悟都是本文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接受和信任。海外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着无法抹去的中华文化烙印,展示着传承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华裔文学既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有中华文化的显现,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海外华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和在异域文化下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关注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中国佬》和《接骨师之女》两部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戏仿的写作方式和“小历史”的叙事手法入手,聚焦文本中的华裔历史重构和中华文化传承,以此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9.
时间,包括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是生命线的向度,是人类永远探寻的重大哲学主题。独秀作家群的成员梁潮对时间的把握是横向的,是在客观时间之外,从探究历史时间和调控心理时间,乃至超越自然时间这三个层面,对自我生命的主观情感体验,这决定他的生命形式和心理状态,触发其审美体验和诗性直觉。他在诗作中,融注自己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独特的诗歌时间意识,转化为特定的诗歌叙事,从而让心理时间超越客观时间。与此相应,他拓展自身的生命层次,使自然生命诗意地转化和飞跃,提升社会生命的品位,实现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生命的生活方式,张开理想的翅膀,飞向心灵上空更加高远的方向,达到无限自由和畅适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10.
蒋金运 《文化学刊》2011,(6):158-164
以《约伯记》与《九辩》为个案,探讨中西元典包含的人生观,可以发现人类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道德方面,《约伯记》求真——真即德,《九辩》求善——善即德;在正义意识方面,前者注重人类的乐于世俗的、浓厚的人生欢愉,后者注重人的坚强意志和温柔敦厚品质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价值的终极追求上,前者是利己的,关注的是个人的世俗化的执着追求,关注的是个人的现实情感和生命体验突显和张扬,后者是利他的,关注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执着追求,关注的是如何将人生价值寄托于人生理想的实现,将个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1.
《奥茨贝尔与大象》的先行研究中没有用到空间论,也没有从《奥茨贝尔与大象》文本中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因此,该文以《奥茨贝尔与大象》为文本,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为理论基础,探究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次研究结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3个角度分析大象的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及故事中隐含的社会现实,主要围绕代表森林异界的大象在人界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大象所居住的森林异界与人界之间的关系。最终由大象被压榨说明异界与人界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世纪以来,法家研究呈现了一些显著变化,亟待我们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回顾,同时去展望未来的法家研究,所以关注“法家研究往何处去”这样的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听各位老师的发言,对我来说,收获很多,也让我非常振奋。蒋老师谈的综合创新方法以及在人类文明、社会结构、历史化的视野中研究法家,可以说是高屋建瓴。蒋老师事实上提醒我们把之前接受的各种观念先给它悬置起来,然后深入到思想理论的底层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底层,从理论底层去思考最为原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安全问题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我国历史传统这一视角来研究文化安全问题,旨在通过对历史上遇到的两次文化安全问题的考察,提供一种解读文化安全的新视角,即文化安全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消亡问题,更应该关注文化本身文治教化、化成天下的要旨,且要维护文化安全,不仅需要世俗权力的支持,还需要从文化传统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和资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产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充斥着大量的情怀主义,其本质是消费语境下制片方打造的符合受众期待的消费符码。此类情怀是对消费经济和速食文化的批判性符码,是弥补受众现实缺失的代偿符码,是彰显受众身份和趣味的道德符码、文化符码以及品味符码。然而,本应反消费的情怀在此类历史剧中演变为苍白的商品符号被过度消费。受众虽在这样的电视文本中感受到了直接的情感宣泄,但却很难领悟到历史本该具备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与解读,因为忽略日常生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了理解中国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偏差,也导致了历史书写模式的偏差。通过阅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可以提供一种重新解读中国文化及历史发展的视角,即回到中国文化本身,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中国社会特有的内在张力,从而真正把握中国社会与历史研究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8.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19.
赵静 《职业圈》2007,(8X):114-115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20.
王充闾的文史随笔坚守着和历史文化散文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这是他在散文创作领域保持深度与高度的话语密码。而文史随笔在哲学思维下以哲学视角关注当下,是王充闾扩展文体空间和张扬文本空间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