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正—昭和前期(1912—1949)年之间,日本有十多位学者撰写了14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一时期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目标读者不同,"文学史"著作体例不一、难易程度不一;二是已有学者同步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史;三是对"文学史"体例有新的理念和尝试;四是仍有少数作者持杂文学观念;五是中国本土学人所撰"中国文学史"著作已经传入日本,两国学者之间已经有了"互动"关系;六是已有学者着眼于中西、中日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各种对华舆论攻击工具中,"威胁论"最为常见、也较为有效,因此多年来老调常谈、乐此不疲。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威胁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恐惧劝服",即以诉诸恐惧的手段让受众相信威胁的存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偏向。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舆论造势手段。对此,中国需要从解构恐惧心理入手,通过建立信任、强化好感、精准施策来消除恐惧。与此同时,要着力在两个层面大力创新传播理念和模式,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是指财富在数量规模方面的增长.经济增长理论则是以如何增大一国财富为研究内容的理论和方法.文章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做一次简要的分析.这里所述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指从重商主义的增长思想开始到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为止的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4.
17—19世纪,澳门以及与它密不可分的广州在中西关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时代的西方人有过不少对亲历事件的记述。它们虽然零乱,却是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又不见诸于中国官私史书。本文介绍了几位当时西方的官方代表、商人和旅行家的记实性著作。它们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澳粤于此期间在中西关系史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艺术意境固然在语言之外,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其意境所溶解的语言本身。语言既是表达诗意的一种木筏,又是决定“心手相应”的重要条件。苏诗的独特风格也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才呈现出来的。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之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盖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立,苏轼如流水之…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宗教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作家笔下的故事大都取材宗教或以宗教为背景。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虽然不是宗教题材,但通过描写生活在宗教统治下的社会里,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身“罪恶”的救赎,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  相似文献   

8.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它建立在两种认知的基础上:一是地理学的认知,二是文化学的认知。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这便是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文化的传入及其影响。到了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挑战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天下观"发生初步解体,一种新的世界意识或世界观开始形成。但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在这独特的发展轨迹下,又蕴含不同的文化底蕴,也因此诞生了存在着差异的中西方体育文化。随着体育竞技的世界化发展,中西方在体育文化上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然而,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之路终将求同存异走,也将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入手,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华强 《职业圈》2010,(34):46-48
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中有一段士子论战的描写:就学于公孙龙门下的名家志士顿弱直斥时弊:“大下皆以农为本,重农尚农,呼农夫为天,此乃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生为温饱所累。时隔两千多年,企业在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似乎重蹈覆辙,以人为本有其名而无其实。人本与成本如何统一,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王嵘 《文化学刊》2009,(1):136-139
色彩负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积淀着记忆情绪。“黑色”内涵丰富,透过其传统文化观、哲学观、心理观、艺术观等来解读其泛文化意义,为跨文化交际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其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具体模式选择成为一道难题,争论较为激烈的两大观点为“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为实证,探索“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为实证,分析了“异地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对“人往哪里去”这一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城乡统筹”的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自己被孤立的心态而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在跨国传播时代,现存的国际传播秩序和传播科技维持并强化了殖民主义时期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不平等。以西方为首的  相似文献   

14.
刘聪 《职业圈》2008,(2):50-51
文章认为企业公益广告是以注重与公众心理沟通的一种“和谐性广告”。它是现代企业理念重构与构建长远发展动力的一个内在契合点。中国的企业公益广告具有一定的商业特征,但并不悖于公益广告“非营利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西方"普世价值"论者带着鲜明的政治意图,曲解党的十八大凝练出的"三个倡导",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制造思想领域的混乱。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想来源、价值追求,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才能有效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的持续流行和消极影响,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一位与会代表哭泣这一事件出发,运用自己前期积累的知识结构,并置身于与会代表、会议组织方和与会专家的立场,对她为何哭泣的原因进行阐释,对论坛组织方所存在的唯名现象进行揭示与解释和对与会专家可能出现的尴尬境地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一分析方法提升到民俗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基于较完备的知识体系的积累之上的与研究对象感同身受的体验性研究,并提出了"民俗人"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7.
正"五水共治"开拓浙江发展新境界。那些平凡治水人却不平凡的治水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千千万万治水人让钱江两岸、江南水乡再现诗画意境,充满勃勃生机。"沧桑,我真的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帮你找人,具体都是他们做的。"2016年暮春,当我冒雨前往家乡玉环寻找治水的故事,一条微信,让我预感到,迎接我的将是一次艰难的采访。父亲带着我去我小时候常去的河边,他的话让我感动"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这是古志《太平寰宇记》中关于玉环的记载。早在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代的岭南是西方观察中国的主要对象,岭南食狗习俗也由此走出岭南,传遍四海,成为西方中国观念的一部分。在"一口通商"之前,中华文明仍处于优势地位,狗肉是作为神奇国度的丰饶物产之一出现;"一口通商"时期,中西文明"大分流",岭南食狗是作为半野蛮中国的见证;"五口通商"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深入,西方人对岭南食狗的多元认识形成。西方人对岭南食狗习俗的认识变化,并不在于食狗本身,而在于食狗背后所牵涉的文化、宗教、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20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搞"疫苗外交"的声音不绝于耳。西方媒体涉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报道基调总体偏负面,但其中也有一些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观点。此类报道常常将"疫苗外交"置于竞争语境中,并且用贴标签和添加背景来"坐实"中国搞"疫苗外交"。此外,这类报道覆盖领域之广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西方智库学者、政客、媒体还通过"三方共振""带节奏"来放大对中国的指责声音。在对外报道中,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回应西方媒体的疑惑和指责,把握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表态,为出现个别疫苗事件做好预案,多报道客观事实,避免调门过高。  相似文献   

20.
<正>法兰西民族大概是欧洲人中对中国怀有最为特殊之情感和认知的民族。法国是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欧洲国家之一。大约十三世纪,法王圣路易就曾派出卢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前往拜访成吉思汗,试图与中国联手对付穆斯林。而出生于北京的景教(即基督教)教士索玛(Rabban Sauma),也被法国人认为是中国派往巴黎以求会晤法国国王菲利浦的使者。中国在当时被法国视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